[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在完成首发列车穿越“世界屋脊”的滚动报道后,新华社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发稿中心和拉萨、格尔木采编平台停止发稿。从2日8时起,有关青藏铁路报道通过日常线路播发。 [ 2006-07-02 00:51:5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新华社关于青藏铁路首发列车持续36个多小时的滚动报道得到了铁道部和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及中国铁通公司给予的通讯支持。 [ 2006-07-02 00:50:5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搭乘“青1”和“藏2”列车的新华社记者是通过覆盖青藏铁路的GSM-R通讯系统保持着与新华社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发稿中心和拉萨、格尔木两个采编平台的实时联系。 [ 2006-07-01 00:38:5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7月2日零时31分,首趟进藏的“青1”次旅客列车安全抵达目的地――西藏拉萨火车站。列车载员600多人,1日11时05分从青海格尔木发车,全程运行1142公里,历时13小时26分。 [ 2006-07-01 00:30:23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青1”次列车零时26分驶过拉萨河大桥。 [ 2006-07-01 00:29:5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拉萨河特大桥是青藏线标志性工程,于2003年5月9日开工,2005年5月13日贯通,历时两年,提前建成。 [ 2006-07-01 00:29:3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拉萨河特大桥在设计上力求桥梁建筑与当地民族风情、人文景观相协调,三跨连续钢管拱喻意为拉萨河上一条双手托起的洁白的哈达。 [ 2006-07-01 00:29:0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拉萨河主桥桥墩采用牦牛腿式的变截面双圆柱墩,引桥桥墩采用雪莲花式的变截面圆端形墩。 [ 2006-07-01 00:28:4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青1”次列车即将抵达拉萨,记者已能看到拉萨市区灯光。 [ 2006-07-01 00:28:2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拉萨坐落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海拔3700米左右,由于地势和特殊的地方气候所致,因而也被称为“日光城”。 [ 2006-07-01 00:27:5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拉萨河特大桥与布达拉宫遥遥相望,距拉萨市中心约5公里,全长928.85米。 [ 2006-07-01 00:27:37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0时20分,“青1”次列车经过拉萨西站,即将低达拉萨。 [ 2006-07-01 00:27:08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7月2日零时13分,首趟出藏的藏2次旅客列车率先全程穿越新建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安全抵达格尔木火车站。列车1日11时12分从拉萨火车站始发,全程运行1142公里,历时13个小时。 [ 2006-07-01 00:13:5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南辰在“藏2”次列车报道,已看到格尔木城市灯火。 [ 2006-07-01 00:09:2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家把拥有丰富地热资源的羊八井开发作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经过藏汉工程技术人员的艰苦创业,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始被开发利用。 [ 2006-07-01 23:49:23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羊八井镇是当雄县南大门,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 [ 2006-07-01 23:48:43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羊八井2号隧道长1640米,1号隧道长3345米。 [ 2006-07-01 23:48:2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羊八井1号隧道距离拉萨80公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一长隧”。 [ 2006-07-01 23:48:0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纳赤台泉水量大而稳定,矿化度小于0.5克/升,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气体,被人们誉为“冰山甘露”,很少有人会过此泉而不尝。 [ 2006-07-01 23:07:38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纳赤台泉水量大而稳定,矿化度小于0.5克/升,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气体,被人们誉为“冰山甘露”,很少有人会过此泉而不尝。 [ 2006-07-01 23:07:38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在纳赤台站的不远处就是昆仑山中第一个不冻泉――纳赤台清泉,亦称昆仑泉。 [ 2006-07-01 23:07:2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杨步月自“藏2”次列车报道,列车正行驶在纳赤台车站附近,乘务员已为准备在格尔木车站下车的旅客换完车票,部分旅客正在收拾行李。 [ 2006-07-01 23:06:58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在当雄草原上,西北至东南走向排列着念青唐古拉山脉的4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 [ 2006-07-01 23:06:27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当雄县属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带,境内海拔最高7162米,平均海拔4200米。 [ 2006-07-01 23:05:2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张旭东在“青1”次列车报道,22时55分,列车驶过当雄站,预计还需要一个半小时到达终点站拉萨。 [ 2006-07-01 23:05:0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当雄县地处藏南与藏北结合地带,羌塘草原的腹部,素有拉萨的“北大门”之称。 [ 2006-07-01 23:04:05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顾玲西宁报道,74岁的李生信说:“我对青藏铁路的修建一直很关注。青藏铁路在高海拔、永久冻土层上修建,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从技术上讲世界上少有,环保方面也是顶呱呱的!” [ 2006-07-01 23:03:38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顾玲西宁报道,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费镇浩老人对记者说:“我今年91岁了,能看到青藏铁路开通,实在太高兴了!青藏铁路通车对西部经济的增长一定会起到很大作用。” [ 2006-07-01 23:02:5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顾玲西宁报道,高原古城西宁沉浸在热烈喜悦的气氛中。西宁主要街道都挂上了国旗和五颜六色的彩旗,“热烈祝贺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红色大幅标语随处可见,橙色的路灯把整个城市装扮得更加浓烈。 [ 2006-07-01 23:02:2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随着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冻土区桥梁、涵洞、隧道、房建、管线等工程的顺利完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高原多年冻土最长的青藏铁路被誉为“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 [ 2006-07-01 22:48:45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昆仑山脉沿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这里高寒缺氧,但景色亦摄人心魄。高原天空瞬息万变,时而碧空如洗,时而乌云密布,可谓“六月飞雪、一天四季”。 [ 2006-07-01 22:26:0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杨步月自“藏2”次列车报道,22时20分,列车通过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 [ 2006-07-01 22:25:25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张旭东在“青1”次列车上报道,慕生忠将军儿子慕雅峰在列车上为此次旅行写道“青藏铁路尽显当代中国铁路人风采,功在当代;高原列车满载青藏高原几千年企盼,利在国家。” [ 2006-07-01 22:24:5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在“青1”次列车上,著名冻土专家吴天一告诉记者刘诗平,几十年来他一直在青藏高原工作、生活,却从没像今天这样感到这里是这么充满魅力。 [ 2006-07-01 22:18:3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刘诗平在“青1”次列车上报道,据随车的黄医生介绍,经过10多个小时旅行全车只有一二十人出现高原反应,目前都无大碍。 [ 2006-07-01 22:13:2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张旭东在“青1”次列车报道,列车距拉萨越来越近,一些旅客找到司乘人员,请他们在自己的车票上签名留作纪念;而一些司乘人员则拿着《青藏铁路旅行指南图册》找旅客签名留念。 [ 2006-07-01 21:57:57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北有昆仑雪山,南接唐古拉山,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 2006-07-01 21:45:4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在蒙语中,可可西里是“青色的山梁”,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这里也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 [ 2006-07-01 21:45:1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索南达杰的故乡治多县是长江源头第一县,可可西里无人区主要在治多县境内。 [ 2006-07-01 21:44:05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清水河特大桥附近的索南达杰保护站是为纪念可可西里环保英雄索南达杰而设立的。索南达杰生前是青海省治多县委副书记、西部工作委员会书记,1994年1月18日,在与盗猎分子的枪战中牺牲。 [ 2006-07-01 21:43:37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清水河大桥在修建过程中为了保护当地生态、不惊吓野生动物,建设单位将采石场建在了五六十公里以外的无植被区,仅这一项就多花运费了2400万元。 [ 2006-07-01 21:42:5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清水河特大桥所处的地区是青海省曲麻莱县的辖区,曲麻莱县是黄河的发源地,黄河源头就位于这个县的麻多乡约古宗列地区。 [ 2006-07-01 21:42:1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21时30分,拉萨布达拉宫广场礼炮声声、七彩烟花凌空绽放,庆祝青藏铁路通车。 [ 2006-07-01 21:41:4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藏北草原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藏北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部分区域。藏北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在松赞干布时期,藏北那曲一带有“军粮马匹、半出其中” 的美称。 [ 2006-07-01 21:37:3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顾玲报道,青藏铁路格拉段共分布着52个测风点,测风点能将当地的风速、风向和风力远程传输到大风监测预警系统中。系统根据数据运算得出列车安全运行临界速度,提示司乘人员。 [ 2006-07-01 21:35:5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顾玲青藏铁路公司报道,为青藏线列车运行提供支持的大风监测系统已投入使用。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潘迪夫打开控制台上的大风监测预警系统,正在查看青藏铁路格拉段各个站点风速。 [ 2006-07-01 21:34:2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那曲是藏北重镇,那曲地区首府所在,“那曲”藏语意为黑河,海拔4507米,距拉萨338公里。 [ 2006-07-01 21:33:37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杨步月自“藏2”次列车上报道,21时25分,列车正安全通过清水河大桥。 [ 2006-07-01 21:29:27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李京华、唐召明从北京西客站报道,21时07分,北京西至拉萨的首趟T27次旅客列车停在1号站台,旅客已开始登车。列车将于21时30分出发。 [ 2006-07-01 21:25:57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张旭东在“青1”次列车报道,21时18分,列车驶过那曲站,直奔拉萨。此时,天色已黑。 [ 2006-07-01 21:21:0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吕雪莉21时18分从“藏2”次列车上报道,列车正行驶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即将通过清水河大桥。 [ 2006-07-01 21:20:03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任晓刚、陈静报道,索南达杰保护站后面的藏羚羊救护中心刚刚出生了2只小藏羚羊,一只出生了11天,另外一只出生了7天,保护站的江永昂周说,两只小羊身体很好,还没有名字。 [ 2006-07-01 20:56:5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杨步月自“藏2”次列车报道,20时46分,列车通过楚玛尔河车站。 [ 2006-07-01 20:56:5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杨步月自“藏2”次列车报道,西藏日报原副总编缉桑珠说,青藏铁路把青藏高原美丽的风景串联起来了,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中外游客来青藏高原旅游观光。 [ 2006-07-01 20:50:47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南辰自“藏2”次列车报道,列车正驶向楚玛尔河站。 [ 2006-07-01 20:50:1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吕雪莉自“藏2”次列车报道,西藏第一代硕士研究生、西藏藏医学院副教授米玛说,青藏铁路开通后就可以让藏医为更多的人服务了。 [ 2006-07-01 20:49:4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青1”次列车乘务员曹建玲对记者张旭东说,她们执行完首趟运行任务后,将承担“兰州(西宁)-拉萨”客运任务。 [ 2006-07-01 20:47:2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青1”次列车乘务员曹建玲对记者张旭东说,这趟列车上的20多名乘务员是从西宁客运段2000多人中挑选出来的,并且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英语、藏语、形体训练,可谓百里挑一。 [ 2006-07-01 20:46:3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青1”次列车的列车长陈春友对记者张旭东说,目前列车已运行近10个小时,各项设备一切正常,将顺利抵达拉萨。 [ 2006-07-01 20:43:33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杨步月报道,“藏2”次列车上年龄最小的旅客是来自拉萨市北京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张紫(龙加天)。这位小朋友在乘务员发给他的《旅行指南》上留言:“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多美丽的风景。” [ 2006-07-01 20:36:5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姜辰蓉在西宁火车站报道,20时07分,西宁至拉萨的N917次列车准时发车。 [ 2006-07-01 20:14:33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张旭东在“青1”次列车报道,被邀请乘坐这趟列车的人员中,年龄最大的70岁的吴天一是青海高原病研究所的冻土专家;年龄最小的16岁的曹倩是西藏驻格尔木办事处的学生代表。 [ 2006-07-01 20:14:53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在新华社拉萨采编分平台,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陈良杰和编辑多吉占堆、齐绍南、罗布次仁、薛文献、王淡宜,土登、乔爱军、谢菲、赵娜等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将大量报道不断地发往总社。 [ 2006-07-01 20:04:28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青藏铁路沿线所建的3座变电所均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全封闭组合电器设备,可实现远程无人值守操作,在远距送电、防雷电、电缆电器绝缘、防冻等方面均有新的技术创新和突破。 [ 2006-07-01 20:02:1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19时59分,“青1”次列车告别欢呼的人群,离开安多站,继续向拉萨行进。 [ 2006-07-01 20:25:5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19时56分,“青1”次列车到达安多车站。 [ 2006-07-01 20:25:3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已投运的青藏铁路110千伏供电工程青海段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远距离供电线路。 [ 2006-07-01 20:25:07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据了解,青藏铁路公司已在沱沱河设立了医疗救护站,并与铁路沿线的西藏安多、那曲等地医院建立了医疗联系点,便于紧急治疗患病旅客。 [ 2006-07-01 20:23:18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沱沱河还有青藏铁路格拉段110千伏供电工程青海段的最后一个变电所――沱沱河变电所。 [ 2006-07-01 20:21:4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热棒是一种高效热导装置,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从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传输,反向不能传热。 [ 2006-07-01 20:20:2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在沱沱河车站,许多游客对沿途看到的插在铁路两旁的热棒十分好奇。 [ 2006-07-01 19:59:3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沱沱河车站附近铁路沿线边坡植草和植被恢复试验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开创了世界高原、高寒地区人工植草试验成功的先例。 [ 2006-07-01 19:55:1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沱沱河车站附近铁路沿线边坡植草和植被恢复试验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开创了世界高原、高寒地区人工植草试验成功的先例。 [ 2006-07-01 19:55:1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为尽量减少青藏铁路建设对沿线脆弱生态的影响,铁路建设者在沱沱河、安多、当雄等地段成功进行了路基边坡植草和植被恢复。 [ 2006-07-01 19:53:4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沱沱河是铁路建设者最早进行路基边坡植草试验和植被恢复试验的地区。 [ 2006-07-01 19:51:03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看到,在长江源特大桥附近的河畔,中铁三局职工还用石块构筑了防沙格,并在防沙格内移植了草皮,约一万平方米,从而阻止了沙化面积进一步扩大和沙尘落入长江。 [ 2006-07-01 19:49:2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表明,青藏铁路自建设以来以来,长江源头的水质没有发生变化。 [ 2006-07-01 19:48:23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透过列车车窗,还可看见两座公路桥,其中一座已经废弃,被青藏公路的另一个新桥“沱沱河大桥”所替代。 [ 2006-07-01 19:47:0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冰川丛中,冰川在阳光下融化汇聚成河,河流全长346公里,海拔4300米至4600米。 [ 2006-07-01 19:46:15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长江源区由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组成。 [ 2006-07-01 19:41:2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在新华社格尔木采编分平台,新华社青海分社副社长王宏伟和编辑马千里、熊言豪、赖向东、张岩、杨寿德、杨新华等正忙着把青藏铁路一线记者发来的各种形式报道传到总社。 [ 2006-07-01 19:40:2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每年8月,藏北那曲、当雄等地都会举行盛大的赛马节,此时的藏北草原便成了欢乐的海洋。 [ 2006-07-01 19:39:0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藏北草原又称“羌塘草原”,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藏北草原中,总面积2980万公顷,野牦牛、藏羚、藏野驴、盘羊、黑颈鹤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 [ 2006-07-01 19:38:0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顾玲在青藏铁路公司综合监控中心看到,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看到青藏铁路格尔木车站、南山口车站、三岔河特大桥、玉珠峰车站这四个重要站点人员往来、车辆行驶、轨道状况的实时情况。 [ 2006-07-01 19:37:0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杨步月自“藏2”次列车报道,19时31分,列车通过长江正源、海拔4500多米的沱沱河。 [ 2006-07-01 19:35:5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张旭东在“青1”次列车报道,目前列车正在西藏境内羌塘草原行驶,车外下起了冻雨,气温降至4摄氏度。 [ 2006-07-01 19:34:5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顾玲报道,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通信信息事业部工程师叶明告诉记者,青藏铁路线路视频监控系统采用先进成像技术,解决了长距离监视难、夜间监视难以及无人值守三大难题,实现了全天候监控。 [ 2006-07-01 19:34:0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西宁火车站副站长古艳梅告诉记者姜辰蓉,为做好新开通的西宁至拉萨列车的服务,西宁火车站采取了三大改革措施:扩大候车室、站台空间;对列车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站内用汉、藏、英三种语言播音。 [ 2006-07-01 19:30:18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顾玲在青藏铁路公司报道,为了对青藏铁路的运营过程、安全生产以及突发事件处理实现全过程可视化监视、预警与统一协调指挥,青藏铁路运营综合监控系统即将全面投入使用。 [ 2006-07-01 19:29:1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7月1日18时23分,由西宁发往拉萨的N917次首趟列车从车库开出,在西宁火车站1号站台整装待发。记者看到,列车员正在每节车厢外悬挂车次标志。 [ 2006-07-01 19:27:4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杨步月在“藏2”次列车报道,列车刚刚通过开心岭。在这里,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两次交汇,两座特大立交桥蔚为壮观。 [ 2006-07-01 19:25:4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张进林风火山报道:阴暗的天空布满乌云。再有几个小时,首列从拉萨开出的旅客列车就将到达世界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 [ 2006-07-01 19:21:1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安多是藏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是青藏公路和安狮公路的会合点。 [ 2006-07-01 19:20:03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安多地处西藏北部唐古拉山脚下,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是一个纯牧业县。 [ 2006-07-01 19:19:2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张旭东在“青1”次列车报道,目前列车正在平稳驶向安多站,车外下起了大雨。 [ 2006-07-01 19:18:27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在新华社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发稿中心,国内部发稿人孙杰、周亮、贾奋勇、于长洪和编辑张建平、李斌、张晓松、李争艳、沈文、刘跃伟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中的多人已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 [ 2006-07-01 19:17:33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世界铁路最高点此前在秘鲁。1869年,由波兰人埃内斯托•马利诺夫斯基设计的太平洋沿岸到安第斯山脉大铁路,海拔最高点为4817米。那里树立着巨大的标牌,写着:“这是世界准轨铁路最高点。” [ 2006-07-01 19:15:07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据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介绍,为了使铁路在长达550多公里的冻土上平稳穿行,施工人员采用了多项世界领先的技术,包括热棒、片石通风路基、碎石护坡、铺设保温板和以桥代路等。 [ 2006-07-01 19:12:03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据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指挥长拉有玉介绍,为保障铁路建设者的生命健康,国家投入2亿元建立了青藏铁路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并在铁路沿线配置了制氧设备、高压氧舱等设施。 [ 2006-07-01 19:11:1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杨步月在“藏2”次列车报道,列车刚刚驶过通天河。 [ 2006-07-01 19:07:35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通天河畔晒经台传说是当年唐僧师徒晾晒经文的地方,当地的藏族群众在晒经台悬挂有经幡,在高达数米的河岸峭壁上气势非凡。 [ 2006-07-01 19:00:5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通天河畔的晒经台所在的河段叫做“直门达”,我国第一个漂流长江的勇士饶茂书就在这一带牺牲。 [ 2006-07-01 18:59:5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杨步月在“藏2”次列车报道,列车行驶顺利,即将到达通天河站。 [ 2006-07-01 18:59:1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从唐古拉山口开始,南向的青藏铁路不再与青藏公路平行,而是取道无人区,直达西藏自治区的安多县。 [ 2006-07-01 18:50:1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18时41分,“青1”次列车刚停稳在唐古拉车站。新华社音像部记者李杰便迅速跳下列车,将沿途拍摄的录像带交给留守在唐古拉车站的同仁,请其通过海事卫星传回北京总社。 [ 2006-07-01 18:49:2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18时45分,“青1”次列车缓缓驶离唐古拉站,继续向拉萨进发。 [ 2006-07-01 18:44:0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据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报道,18时40分,“青1”次列车停靠在唐古拉车站。列车内的仪表显示当前海拔5080米,车外温度12摄氏度。此时,车厢内放起了歌曲《走进西藏》。 [ 2006-07-01 18:41:5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新华社记者杨步月自“藏2”次列车报道,18时34分,首趟出藏列车驶过雁石坪车站。 [ 2006-07-01 18:40:5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据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报道,18时27分,“青1”次列车通过唐古拉北站;28分,驶入西藏自治区境内,记者手机收到西藏移动发来的短信:“欢迎来到羌塘草原!扎西德勒!” [ 2006-07-01 18:30:2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7月1日18时18分,成都至拉萨的首趟旅客列车T22/23次从成都火车站出发,预计将于7月3日18时28分抵达终点站拉萨,全程48小时10分。 [ 2006-07-01 18:26:55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新华社记者张旭东18时20分报道,“青1”次列车尚未到达唐古拉站,车厢中的广播已开始介绍这座雪域名山的情况。 [ 2006-07-01 18:25:4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首趟出藏的“藏2”列车和进藏的“青1”次列车会车后,在两辆列车上紧张忙碌的新华社记者“忙里偷闲”,通过青藏铁路GSM-R通讯系统互致工作问候,表达同事之间的关心之情。 [ 2006-07-01 18:24:5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中国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说:“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点是5072米,这意味着我们改写了世界铁路的历史,这是中国铁路人对世界铁路建设的新贡献。” [ 2006-07-01 18:23:3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唐古拉车站所在地安多县刚尼乡党委书记加仲说:“铁路通车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我们乡有1915人,其中557人参加过铁路建设劳动,每人每天能得到40元的报酬。” [ 2006-07-01 18:22:58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刘诗平在“青1”次列车报道,18时10分,列车驶出布强格站,开始向唐古拉山进发。 [ 2006-07-01 18:22:1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南辰自“藏2”次列车报道,刚才会车时,可以从车窗里看到“青1”次列车。会车整个时间不到1分钟。 [ 2006-07-01 18:21:23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张旭东在“青1”次列车报道,“藏2”次列车没有停留,迅速通过布强格车站。记者欲与“藏2”次列车上同事打招呼,因为车速太快,根本来不及。“青1”次列车仍停在布强格站,旅客开始用晚餐。 [ 2006-07-01 18:20:43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南辰自“藏2”次列车报道,18时04分,列车与正停靠在这里的“青1”次列车会车。 [ 2006-07-01 18:18:0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南辰自“藏2”次列车报道,列车刚刚抵达温泉兵站,即将通过布强格车站,有望与进藏的“青1”次会车。 [ 2006-07-01 18:17:1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肖林、姜帆报道,唐古拉车站附近藏族牧民欢庆首列出藏火车通过世界海拔最高车站。他们在自家屋顶上插上国旗,一些因路途遥远不能赶到车站的牧民则到附近能看电视的地方观看现场直播。 [ 2006-07-01 18:15:5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姜帆、肖林报道,鸣着汽笛的“藏2”次列车缓缓驶进唐古拉车站时,站台上的记者和列车里的旅客互相拍照留念。由于许多人同时使用手机,尽管信号是满格,但谁也打不出去。 [ 2006-07-01 18:13:3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南辰自“藏2”次列车报道,车厢外的高原上出现了一个漂亮的彩虹,乘客纷纷拍照。 [ 2006-07-01 18:11:2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南辰自“藏2”次列车报道,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再次并行,已经能看到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 [ 2006-07-01 18:03:3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青藏铁路“布强格”站原先命名为“雀巧”中间站,后经征求藏学专家的意见改名为“布强格”。 [ 2006-07-01 17:57:4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南辰自“藏2”次列车报道,列车刚刚经过路边一座座白色的帐篷,有的帐篷上挂着红旗,牧民向火车挥手。 [ 2006-07-01 17:57:0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了解到,施工人员在唐古拉山施工时,对营区、便道、取土场欲破坏的14万平方米草皮进行移植,在施工完成后又将这些草皮全部进行了环保恢复。 [ 2006-07-01 17:56:3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唐古拉车站车站站台立有标记“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铁路过唐古拉山口的最高点)的石碑。基本站台设置观光台及雨棚,供游人欣赏雪域风光,拍摄“世界屋脊”的独特景致。 [ 2006-07-01 17:55:57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唐古拉车站建在青藏高原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脚下,海拔5068米,属客货两用综合车站,也是青藏铁路最重要的旅游观光车站。 [ 2006-07-01 17:55:15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南辰自“藏2”次列车报道,车上乘客纷纷向亲戚朋友发手机短信,告诉他们列车刚刚安全通过了两个铁路史上的“世界最高”――最高火车站(5068米)和最高铁路点(5072米)。 [ 2006-07-01 17:54:4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冰冻期长,施工期短,工程全部处于多年冻土区,同时沼泽湿地、斜坡湿地等多有分布,被称为“青藏铁路复杂地质大全”。 [ 2006-07-01 17:49:47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是全线平均海拔最高的标段,平均海拔49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恶劣,是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病的高发区。 [ 2006-07-01 17:49:1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南辰自“藏2”次列车报道,刚刚穿过唐古拉山口的首趟出藏列车目前车外温度是12摄氏度,车速每小时93公里,海拔高度4968米。 [ 2006-07-01 17:48:2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南辰自“藏2”次列车报道:列车运行30公里后重新和公路并肩北行。列车驶过唐古拉山口时,车外的牧民群众纷纷挥手,车上乘客也挥手互致问候。 [ 2006-07-01 17:47:2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南辰自“藏2”次列车报道:记者可以看到唐古拉山脉上的常年积雪,车上旅客纷纷站起来留影。在这段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上,记者迄今没有发现有人出现不适反应。 [ 2006-07-01 17:44:4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唐古拉山口天气不稳定,即使夏天,公路也常被大雪所封,冰雹、霜雪更是常见现象,此处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六成,一般乘客路过唐古拉山口会有明显高山反应。 [ 2006-07-01 17:43:4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2005年8月24日,在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铺轨机将两条25米长的铁轨稳稳放在大量片石填筑的冻土路基上,世界准轨铁路新最高点诞生。 [ 2006-07-01 17:43:2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虽然唐古拉山这一段是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的地方,但山脉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险峻,可以说是很柔和。 [ 2006-07-01 17:42:1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看到唐古拉车站颜色大量采用具有藏族传统建筑风格的白色、朱红色等颜料。 [ 2006-07-01 17:41:08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中铁十九局集团青藏铁路第四项目部指挥长秦志军说,唐古拉车站设备都是通过卫星来遥控的,现场还有远程监视系统,发现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维修。 [ 2006-07-01 17:40:37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中铁十九局集团青藏铁路第四项目部指挥长秦志军说,唐古拉车站将与青藏铁路线上其他车站一样,投入运营后取暖将采用电能、太阳能、风能为主的能源。由于海拔过高,唐古拉车站采用无人值守的方式。 [ 2006-07-01 17:40:0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为了方便旅客在唐古拉车站观赏或拍摄唐古拉山主峰的雄姿,铁道部门在原来站房设计的基础上,精心选择车站位置,最终选择在能望见唐古拉山主峰的最佳处建设站台。 [ 2006-07-01 17:39:2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唐古拉车站站房综合楼造型非常独特,整体综合楼像一顶端放在地面上的“王冠”。车站正面墙壁呈现出两个大小不同、但顶部重叠的人”字形图案,房顶上部安设类似塔顶物件。 [ 2006-07-01 17:38:55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南辰自“藏2”次列车报道:17时38分,列车通过海拔5072米的世界铁路最高点。 [ 2006-07-01 17:38:2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唐古拉车站综合楼于2005年6月20日开工建设,建筑面积为384.2平方米。 [ 2006-07-01 17:37:58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世界海拔最高的车站??唐古拉车站位于多年冻土区,车站设计为三股道,属于客货两用的综合车站。 [ 2006-07-01 17:37:33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张旭东在“青1”次列车报道,目前列车停在布强格站,预计将在此等候与“藏2” 会车。 [ 2006-07-01 17:28:2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纳木错最大的半岛扎西半岛,是游览纳木错最重要的景点。这个由石灰岩构成的10平方公里的半岛,由于湖水侵蚀,分布着许多幽静的岩洞,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 2006-07-01 17:26:41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纳木错像一颗晶莹的宝石,镶嵌在万里羌塘草原上,水天相融,浑然一体。纳木错湖与阿里的玛旁雍错、山南的羊卓雍错并称为西藏三大圣湖。 [ 2006-07-01 17:25:28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当雄县车站位于那曲地区和拉萨市交界处,纳木错湖距当雄县30多公里左右。 [ 2006-07-01 17:24:5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当雄”藏语译音, 意为被挑选的草场。 [ 2006-07-01 17:24:3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阳光下的纳木措,湖水清澈透明,泛着令人心旌荡漾的蓝色。天边的云朵,投入深蓝色的湖水,与连绵成片的念青唐古拉山雪峰,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 [ 2006-07-01 17:24:1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青藏铁路经过的当雄县境内有我国第二大咸水湖纳木措,它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海拔4718米,是西藏三大“神湖”之首。纳木错在藏语中意为天湖,是藏传佛教的圣地。 [ 2006-07-01 17:22:17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错那湖边上的藏族牧民才阿经常奔波在安多县县城与错那湖之间,将自家的羊皮子和酸奶带到县城里卖,他说:“生意还可以,等铁路开通后,我就到车站卖酸奶,还可以让游客与我家的牦牛合影留念。” [ 2006-07-01 17:21:0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五道梁是沿线一处较大居民点,海拔4700米,设置有兵站、泵站及小型的餐馆、招待所等。 [ 2006-07-01 17:18:3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五道梁前方就是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 [ 2006-07-01 17:18:08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五道梁海拔不算很高,但因其四周均为山梁环绕,空气流通不畅,形成独特的地理小单元,气候恶劣,高寒缺氧较其它地方更甚,故在青藏高原有“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之说。 [ 2006-07-01 17:17:4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五道梁是青藏线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站点,从拉萨往格尔木方向进发,五道梁正好是第五道山梁,当年修建青藏公路时,慕生忠将军将此地命名为“五道梁”。 [ 2006-07-01 17:17:15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青1次”列车通过沱沱河车站后仅十分钟,车站附近便下起了冰雹。一会儿功夫,地上积累了厚厚一层冰雹。 [ 2006-07-01 17:14:0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张旭东在“青1”次列车报道,目前列车停在布强格站。是在此等候与“藏2”会车,还是继续前行,尚有待进一步核实。 [ 2006-07-01 17:11:34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南辰自“藏2”次列车报道,列车正奔向唐古拉车站,天空下起了冰雹。 [ 2006-07-01 17:10:3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张旭东在“青1”次列车报道,17时03分,列车缓缓驶入布强格站,这里海拔4823米,车站工作人员都在站台上迎接列车的到来。 [ 2006-07-01 17:04:2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ITCS系统具有现场设备安装工作量少,设备可靠性高、结构简单,技术先进,维修量小等特点。 [ 2006-07-01 17:03:19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ITCS系统可以根据提高线路运输能力的需要,在保证设备安全的条件下,提高行车安全度和行车密度,来适应运输的需求。 [ 2006-07-01 17:02:53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ITCS还能实时监测列车的运行,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可及时向调度台报警,并且在需要时指挥列车实施自动制动来保证行车安全。 [ 2006-07-01 17:02:25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张旭东在“青1”次列车报道,目前列车正在接近唐古拉山,左侧出现了一座座雄伟的雪山。 [ 2006-07-01 16:59:5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张旭东在“青1”次列车报道,在与列车并行的青藏公路上,出现了5个骑着单车进藏旅游的背包客,他们一起向列车挥手致意。 [ 2006-07-01 16:59:12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ITCS系统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精确的显示列车的位置和速度,实现列车运行的自动化,控制列车在车站停车、通过或进行其它相关作业。 [ 2006-07-01 16:58:38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目前国内采用的控制系统相比,安装ITCS系统的车站不设置信号机、轨道电路,只安装道岔转换装置。 [ 2006-07-01 16:57:45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增强型列车控制系统ITCS是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开发的。青藏铁路格拉段45个车站中有38个车站采用了这一系统。 [ 2006-07-01 16:56:36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专家说,新的调度指挥平台实现了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的透明指挥、智能决策和集中管理,大大减轻了列车调度员和车站值班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运输效率和运行的组织指挥能力。 [ 2006-07-01 16:56:1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青藏铁路在全国首次使用增强型列车控制系统(ITCS)。这一系统将成为今后青藏线运行的重要行车设备。 [ 2006-07-01 16:55:40 ]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记者顾玲在格拉行车调度指挥中心现场看到,行车指挥人员可以通过新一代的调度集中系统CTC随时查询列车的运行信息,管内区段的列车运行情况也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尽收眼底。 [ 2006-07-01 16:55:10 ]
责编: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