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消息:青藏铁路建设牵动着世人的心,更牵动着参建单位后方基地家属们的心。五年前,有中国铁路建设“铁军”之称的中铁十八局集团派出精兵强将,从天津这座北方海港城市出发,来到世界屋脊的高原铁路制高点上,创造了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2005年8月24日,青藏铁路道轨在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车站实现接轨。中国铁路经由他们之手,成功地越上了世界铁路之巅。
中铁十八局集团担负了青藏铁路两个标段80公里的施工任务,工程跨越唐古拉山,这里地处藏北无人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是“生命禁区”。2006年6月,在青藏铁路即将试运营之际,我们采访了部分施工员工的家属,倾听了他们的心声:
有这样的机会是他的造化
龚俊玲(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长韩利民的妻子、技校老师)
利民能带领十八局的将士参与海拔最高铁路段的建设,这是他一生的历史性机遇,是他的造化,我感到挺自豪的。我最欣赏他的就是他身上那样一股干劲,他总有满腔抱负。
从踏上青藏铁路工地的那天起,利民就坚信,不管有多少艰难困苦,中铁十八局集团人一定能打赢青藏铁路建设的这场攻坚战!2003年,利民带领青藏线将士在三个半月完成了投资8.2亿元的铁路建设。为此,他被全国铁道团委授予青藏铁路建设青年功臣,并被评为青海省劳模,我打心眼里为他感到高兴。我很支持他,更理解他!青藏铁路全线试运营后,我要乘着火车去看他!
??
我们也有爱的“结晶”
朱殿华(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原总工陈鹏的妻子、天津大学机械系讲师、硕士研究生)
青藏铁路是一条科技线,冻土施工、环境保护、医疗保障是建设高原铁路的三大世界性难题,可喜的是现在“三大难题”都被攻克了。
在以桥代路的特大桥施工时,他带领技术攻关组在工地一蹲就是几天几夜。碎石场、片石场、便道等施工占地时,他和职工一道先把草皮移植搬家,等施工完工后再将草皮恢复原貌,现已累计移植养护草皮超过14万平方米。我们也是有爱的“结晶”的,陈鹏上青藏线后,先后在比较权威的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青藏铁路施工GPS测量技术》被评为2003年总公司优秀工法一等奖呢。
??
我不是因为钱才让他上青藏线的
成雪梅(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六项目部指挥长刘祥瑞妻子、柳林宾馆保管员)
我在招待所干保管工作挣得也不多,我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学,说实话经济状况是有点困难,我知道虽然青藏线可以挣点钱,但是老刘上山绝对不是仅仅为了钱,因为青藏高原对人体健康的摧残我是知道的,世上哪有比健康更重要的?
刚上场的时候没有水,他们去七公里外的河床刨冰化水;无法生火做饭、取暖,饿了,他们啃方便面、吃从藏民那里买来的风干羊肉。夜晚,10余人住一顶帐篷,裹紧衣被相互依偎抵卸寒风侵袭。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地摧残着身体,他变得面黄肌瘦,体重下降了10多斤。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他的脸变成了古铜色,与藏民已无区别,寄回来的照片我都差点认不出来。今年,我们家被评为十八局集团公司文明家庭,去年全国铁道团委、总公司团委授予项目部唐古拉车站突击队为“青藏铁路建设优秀青年突击队”光荣称号。获得这样的荣誉,这比他拿多少钱都让我高兴。
??
我为这样的妻子感到骄傲
彭恒国(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原六项目部副指挥长孙学梅丈夫、建行天津分行职员)
铁路建设单位的人不容易,铁路建设单位的女职工更不容易。刚上场时,她不得不和男职工住在一个帐篷里,家里4岁的女儿她连个电话都顾不上打,我父亲生病住院、母亲心脏病发作她都没有回家照顾。
2003年10月,一次我在机关大院散步,有人说,你老婆“上墙”了,真了不起。原来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2003年8月份上青藏线专门采访了她的事迹,回来后采写了5000多字的长篇通讯发表在《中铁工人》报上,我们公司又特意把报纸贴在了宣传栏上。2004年2月,她还和总公司青藏铁路事迹报告团一起在我们机关礼堂作演讲,我听了她的事迹后直掉眼泪,这次她还被总公司评为先进女工标兵。作为丈夫,我能不为这样的妻子感到骄傲吗?
他的安全和健康是我最担心的
张芳英(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司机马昌国的妻子、下岗女工)
为确保高原病零死亡、非典疫情零发生、鼠疫疫情零传播的“三无”,老马和医护人员每天都背着药箱和职工一同上工地,晚饭后逐门逐人进行巡诊,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治。他的安全和健康是我最担心的。
不少职工有意见:“你们整天围着我们干嘛?”他就风趣地说:“我倒真的希望我们‘下岗’呢。”我也这么想,要是青藏线的职工都健健康康,我家老马也不用这样辛苦了。(姜书范 伍振)
责编:刘彦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