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第三代务林人于士涛:塞罕坝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7年12月13日 14:2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内罗毕当地时间12月5日,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等联合国官员(右一)向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代表颁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内罗毕当地时间12月5日,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等联合国官员(右一)向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代表颁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央视网消息(记者 徐辉)内罗毕当地时间12月5日22时,我国河北省塞罕坝林场三代务林人代表走上领奖台,从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手中接过“地球卫士奖”奖杯,并高高举起。

  在塞罕坝林场工作了12年的务林人于士涛就是这三位代表中的一员。1980年出生,自称“10年前我也是一个脸色白净的帅哥”的于士涛,如今已是皮肤黝黑,脸庞上带着两团鲜明的坝上“高原红”。

  “真是太高兴了。我感到激动和骄傲,我为自己当年做出到塞罕坝工作的决定而自豪!”于士涛说。

  “既然学林,就要到一线去”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清代曾是皇家猎苑。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之前多年过度采伐,加之战乱山火不断,这里已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原沙地。

  1962年,国家在塞罕坝组建林场,几代塞罕坝人开始顶风冒雪、战天斗地在“石头缝”中植树造林。

  于士涛出生于河北省定州市,地处平原地区,来塞罕坝林场之前他没有见过大山。他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就读时,塞罕坝作为河北省林业系统的典型,让于士涛心生向往。

  2005年于士涛毕业,正赶上塞罕坝招人,二话没说就报了名。他说:“既然学林,就要到一线去,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

  初到塞罕坝,于士涛被分到营林区工作。金秋时节的塞罕坝到处是诗情画意,连绵的大山、成片的林场、悦耳的鸟鸣,于士涛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

  进入11月份,塞罕坝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西北风卷着雪花呼啸而至,躲在屋里都觉得冷,到外面上个厕所要下好几次决心。

  当时,山上不通自来水。喝水、洗漱要到屋后的小河里砸冰取水。有几次,于士涛外出挑水,不慎摔倒。

  除了生活条件艰苦,更让人倍感折磨的是精神和心理的考验。

  白天辛苦工作一天,到晚上林区只剩于士涛一个人。于士涛回忆:“寒冷漫长的冬夜,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我只能孤零零地躺在床上,数着窗外的星星。”

于士涛向工人们讲解树苗生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于士涛向工人们讲解树苗生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

  梦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于士涛无法承受,他打了好几次退堂鼓,甚至收拾好了行李。

  于士涛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得知他要当“逃兵”,父母苦口婆心地说:“你刚参加工作就打退堂鼓,这样没长性可不行,绝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2006年春节过后,于士涛被调入生产股工作,跟着师傅顾殿江工作。

  50多岁的顾师傅不爱说话,但业务熟练,被称为林场的“活地图”。千层板林场占地184平方公里,无论哪片林地的位置、面积和生长情况,顾师傅都心知肚明。

  工作之余,顾师傅就给于士涛讲老一代造林人坚守深山几十年如一日、爬冰卧雪植树造林的故事。

  于士涛被老一代塞罕坝人的精神所感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

  打定主意的于士涛工作变了样,每天早出晚归,走遍林场的每一个小班、每一块林地,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认真记录着每一片林子的位置和特征。

  到了造林季节,于士涛天天泡在山上,饿了吃口干粮喝点山泉水,累了就在地上歇一歇。晚上回到宿舍,他抓紧时间学习林业技术知识,整理工作笔记。

  在塞罕坝工作的12年间,于士涛和团队开展了大径极材培育、珍稀树种培育、优质树种引种和樟子松嫁接红松等项目研究,并利用塞罕坝气候、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绿化苗木销售、承揽绿化工程等产业,传承并丰富了一套适合塞罕坝地区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

  12年来,于士涛主持完成营造林近10万亩,完成病虫害防治近5万亩,完成育苗近200亩。在一线工作中,他把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将造林成活率从85%提高到95%以上。

  “这片林子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于士涛和工人们在林场里席地而坐,吃午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于士涛和工人们在林场里席地而坐,吃午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于士涛与妻子付立华是大学同学。结婚后,到底谁“投奔”谁,他们之间曾出现过“拉锯”。

  有一年冬天,付立华到塞罕坝看望于士涛,正赶上造林季,于士涛和同事们在风雪中干了12个小时,冻得全身发抖,回到宿舍吃着方便面还在打颤。

  付立华突然一下子扑到于士涛怀里说:“我要和你一起守着这片林子!”

  2011年,付立华来到塞罕坝工作。“她说不是为我而来,而是为了这片动人的林子。”于士涛说。

  今年5月,于士涛获得了“河北青年五四奖章”。领奖回来,于士涛默默地把奖章塞到书柜最不起眼的地方,将心态“归零”。

  身为第三代务林人,建设塞罕坝的历史重任已经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年轻一代的肩上。“一棵树需要几十年的精心呵护才能成材,而毁掉一棵树只需几十秒。作为塞罕坝新一代务林人,我的责任就是守护好这片绿色。”于士涛说。

  今年,表现出色的于士涛由一个分场的场长升任总场副场长。于士涛表示,第三代林场建设者要按照总场的工作要求继续攻坚,一方面,科学经营,把这片林子守护好。另一方面,在那些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差的地方“攻坚造林”,将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80%提升到86%的饱和值。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