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一个不能少:绝壁上的“天路”(下篇)

中国新闻来源:华龙网 2017年11月05日 11:0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重庆巫山下庄人20年坚持不懈在悬崖绝壁上凿路,为的正是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和大山外面的人一样过上更好的生活。新华社近期也刊文称:“20年后再读巫山‘下庄精神’,经久不息的脱贫正能量。”

  如今通了公路,坐车从下庄村去乡里只需半个小时左右。

  事实上,下庄精神也正是重庆人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精神的缩影。

  重庆,因为多山而得名山城。山给重庆带来了绮丽的景色,但地形特点也致使一些农村地区交通闭塞、发展落后。在重庆,爬坡上坎,负重前行,是一种常态,这造就了重庆人坚韧的性格和拼搏的精神。

  脱贫攻坚进程中,重庆不少地方都有类似下庄这样修路致富的故事。不等不靠,自强不息,这也正是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需要的精神力量。

  “下庄精神”不止在下庄

  位于大山谷底,不甘闭塞和贫穷,20年来,下庄人不等不靠、不屈不挠地向大山发出挑战;20年后,一条硬化好的水泥路连通了村里和外面的世界。20年中有流血流汗,更有6人先后为修路牺牲,但这些都没让下庄人停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自然开始走上脱贫致富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再看下庄精神,依然能感受到新的力量。

  实际上,重庆地处山区,出行不便,像下庄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修就脱贫致富路的故事并不少见。

  开州满月乡双坪村的“崖壁天路”。

  在重庆开州满月乡双坪村也有一条“崖壁天路”——盘旋于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上方是岩石,外侧是绝壁深渊。“天路”建成之前,村民出村要在山路间手脚并用爬4个小时,直下800米高的悬崖峭壁,人员伤亡、物资损失时有发生。不甘贫穷,村民自发凿出悬崖天路,后来通过政府出资、社会资金筹集等方式,对人工开凿的乡村公路实现道路硬化。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世外桃源”“天然氧吧”。

  铜梁中山村,没修路以前,村里只有条坑坑洼洼的土坯路,遇到下雨天,路上无法走人。路不好,客车不愿来,孩子们到镇上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村里的粉葛、竹料、水果也卖不出去,想改造住房,运费比材料费还高,结果全村500多青壮年大多选择了外出务工。路,不仅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还成了致富的拦路虎。最终村里干部和党员们纷纷解囊捐款修路,加上社会各界爱心,3年时间,一条长10公里、连通14个社的致富路铺在了村民面前。

  秀山川河盘山公路。

  属于市级贫困村的秀山县涌洞乡楠木村,地处高山上的川河盖草原丘陵地区,修条通往外界的道路,是村民祖祖辈辈的夙愿。村里以前的土路无法通车,雨天出门常常还会一身稀泥。2014年,县里启动川河盖到洪安镇的公路建设,村民自发投工投劳,不到一年时间,一条5.7公里、45个拐的乡村公路通车了,不仅车开进了村里,村民甚至吃上了“旅游饭”。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山即是城、城即是山”,大山大河是重庆的符号和特色。“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这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在诗作中对重庆的描述。其实早在千年之前,重庆建城伊始,祖祖辈辈的出行就和爬坡上坎划上了等号,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吃苦耐劳、负重前行也成了重庆人的性格标签。勤劳坚韧的重庆人,正是凭借自己的双手苦干实干,打通了连接外界的致富路,让峰峦叠翠不再是阻碍发展的屏障。“下庄精神”也正是重庆人共有的精神,在山城的脱贫路上传递,随处可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脱贫致富,关键在农村,而农村脱贫,基础在交通。在重庆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通公路几乎是所有村民的渴求。

  一方面,村民在积极行动,另一方面,政府也一直不断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

  近年来,重庆将农村交通作为全市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累计投入几百亿元,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3万公里,路网密度位居西部第一。

  来自重庆市交委的一组数据显示,重庆1.1万个撤并村已全部实现公路通达,8000多个行政村实现公路通畅,全市有条件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去年有近166万贫困群众便捷出行问题得到解决,全面改善了贫困地区交通条件的同时,一个又一个昔日的闭塞小山村也突破了发展的瓶颈。

  修一条路,富一方百姓。如今,在重庆的山区常常可以看到,一条条沥青路和水泥路蜿蜒盘旋在各个村落间,合作社、企业等经济组织迅速在农村成长,村民将农畜产品运出大山,甚至还有上门采购、电商物流,或是就地建厂深加工。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有的地方还发展起了旅游业,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不等不靠 催生自强“内生动力”

  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重庆这些被困在大山里的村庄,正是这一矛盾的缩影。

  解决这一矛盾,政府的扶持非常重要,起着决定性作用。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报告上的批示强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同时,老百姓不等不靠、自立自强向着美好生活奋斗的内生动力也必不可少。

  正如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了解毕节扶贫经验时所说,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

  在今年6月23日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强化自我发展能力的扶贫思路,是对“贫根”的治本,是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也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这也正是下庄人乃至山城儿女在脱贫路上的写照。

  村主任毛相林(中)和一起修路的部分村民。

  如今,下庄村修起了一座“下庄精神”纪念馆,馆前一本铜书雕塑上,不仅刻着修路的108位下庄村民的名字,还刻着“下庄精神”的注解,那就是自强不息、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用20年时间凿出的绝壁“天路”,正是下庄人诠释“下庄精神”的永恒雕塑。

  在十九大报告精神指引下,党和政府会有更多惠民政策到基层。新时代新气象,未来的下庄人,也将迎来新机遇。千千万万像“下庄人”一样自强不息的重庆人,都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华龙网记者 康延芳 周梦莹 徐焱/文 刘嵩/摄影 罗杰/摄像 唐磊 刘康/供图

  (特别鸣谢巫山县委宣传部、三峡都市报社、巫山报社)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