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砥砺奋进的五年】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中国新闻来源:浙江在线 2017年08月23日 20:4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核心提示: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一个坐落于钱江源国家公园最北端的平凡小山村,在4年时间里走上了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两番、乡村旅游风生水起的复兴之路。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龙门人在变与不变中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化考察时所说的“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已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成为现实。

  浙江在线8月22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毛广绘 见习记者 祝旖波 县委报道组 吴莉莉)月隐西山后,星落百林中。

  钱江源头,浙皖交界处,龙门村开启新的一天。早起的村民,有的在磨豆腐,有的在山溪边练太极拳,留宿在村里的游客也出门骑车锻炼,电瓶车载着生活用品来到民宿门口……静谧的山村透出勃勃生机。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400多年前,龙门村人的祖先来到这个深山坞,狩猎种粮,建设梦想中的家园。除了辛勤劳作,他们只能祷告钱塘龙太子,布云施雨,造福百姓。

  如今的龙门村,村集体年收入超过6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4115元增长到2016年的1.6万元,在发展乡村旅游、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变与不变中,龙门村踏上了乡村复兴路。

  不变的是乡愁

  变的是村民的获得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只有三两老人在家。这是龙门村几年前的写照。

  村集体经济只有7.5万元的公益林补助款,村民人均收入排名全县倒数第五,全村1006人,有400余人外出打工……和当时各地的许多村庄一样,那时的龙门村也是一个行将消失的“空心村”。

  “回来开饭店吧。”2013年春节,村民汪金女从杭州回家过年,村支书汪德刚上门就提开农家乐的事。

  汪金女夫妻和儿子儿媳一家四人在杭州打工,一年收入20多万元。她以为汪德刚开玩笑呢,没往心里去。

  “村里环境整治得很好了,你家这么大房子空在那里,不开饭店可惜了。”不久,汪德刚又上门做工作。汪金女仍旧不以为然。虽说家乡山清水秀空气好,但是大家都喜欢到大城市去,谁会跑到这深山坞里呢?那时候,全村人都和汪金女有一样的想法。

  只要汪金女回家,汪德刚就上门劝她开饭店。架不住村支书的热情,一家人合议了一下,决定让汪金女留在家里试一下。

  一年后,汪金女的老伴回家帮忙。两年后,儿子儿媳也都从城里回来了。

  不仅如此,一家人还把搁置多年的手工磨豆腐手艺重又拾了起来,开了个手工磨豆腐的体验作坊。“磨豆腐一年就能赚两万元。”清晨,游客们围观手工磨豆腐,儿子余锡田丝毫不避讳自己的收入。

  “原来城里人都喜欢来这里看山水,分享乡愁。”村里人渐渐明白了:深山坞里也有机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此时,正值开化建设国家公园,发展全域旅游。龙门村将环境卫生这项工作列入村规民约,要求垃圾从源头分类减量处理;全村所有的生活污水纳管进入终端处理,护河禁渔;恢复“溪环玉带”“龙潭虚泽”等龙门古八景,传承杀年猪等民俗文化;在保持原有山区村落自然布局的基础上,龙门村还对全村房屋进行外立面改造,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明清徽派建筑风格和具有浓郁山区特色的优美村落。

  如今,龙门村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00人次左右,老人们都说:“一辈子看到的人没有一年看到的多。”

  闲暇时分,泡一杯龙顶茶,抽一口旱烟,看云起云落,听哗哗的流水声和鸟儿的鸣叫。龙门村人发现,真正惬意的生活,其实就在身边。

  不变的是那山那水

  变的是内在的运营模式

  九山半水半分田。山是好山,水是好水。

  狩猎、种粮、砍树……过去,龙门村人靠山吃山,但还是觉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纷纷逃离大山,外出打工。

  15年前,20岁的余昌山走出龙门,辗转温岭、玉环等地,从学徒一直做到酒店管理层,在开化县城买了房子。去年,余昌山辞掉酒店的工作,回到龙门,租下亲戚的房子办起农家乐。是什么吸引他回来?“家乡在变,我要用我在外面学到的东西让家乡变得更好。”余昌山回答。

  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一切看起来并没有太大变化。但只有龙门村人知道,全村的发展理念以及内在的运营发展模式早已发生改变。

  如今,村里的农家乐全部以“龙门客栈”作为品牌,以开办时间为序进行编号。龙门村专门成立九溪龙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统一分配客源、统一价格标准、统一采购设施、统一服务质量、统一接待礼仪,定期开展礼仪接待等培训,要求家家户户做到庭院美如画、经营有诚信、食材健康又价廉、产品有特色、待客如父母、处事讲乡风文明。

  随后,村里又启动“户结户共致富”模式,即一个农家乐或民宿最少结对3家种养农户。龙门村总共232户,全村53家民宿经营户与村内的179家农户全部结对,由农户为民宿经营户提供高山蔬菜、土鸡、清水鱼、笋干、菜干、豆腐、野葛粉、野蜂蜜等40余种农副产品,并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

  对于农户提供的农副产品,农户送多少,农家乐业主包销多少,价格是市场零售价,新鲜原料如销售不完可制成菜干,再由旅游公司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龙门村今年建设的隐龙谷景区滑道项目,则采用了股份制的方式,村资源占10%股份,村集体投10%的股份,村民自愿入股占39%的股份,其他民企投41%的股份,到年底的时候进行分红。

  68岁的余思文是村里的保洁员,每个月有900元的工资。他又是余昌山的结对户,山上种的黄瓜、辣椒、茄子、玉米等农产品,吃不掉就卖给余昌山,一年下来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空闲时还可捡点青蛳,每斤能卖25元。”老人咧嘴笑了。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期望,就这样在龙门村变成现实。

  每天下午3时左右,村民汪配来夫妇都会在微信农家乐经营群里问一下:明天谁要气糕?要多少?“卖气糕一天可赚200多元,比在外打工好多了。”汪配来说,他们是去年才回到村里的。

  余昌山的哥哥余昌源回到村里后做起农村淘宝,把外面的日用品运进来,把村里的农产品卖出去,开启了村民和外界交流的又一条通道。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又过得上大城市的现代生活。现在的龙门村,已经吸引了150多人回乡创业。“在我的影响下,肯定会有更多年轻人回家发展。”余昌山很自信。

  不变的是干部的好作风

  变的是全村人的精气神

  行走在龙门村,时常会碰到村民微笑着打招呼,分享他们幸福的生活,末了,不忘加一句:都是党的政策好、干部好!

  4年前的那次村民大会,大家记忆犹新。村支书汪德刚信心满满:县里有扶持政策,请大家踊跃报名开农家乐。

  没人响应。那时,整个村庄都出奇地静。

  走访农户,了解到村民的顾虑后,村两委一合计,带18户农民到江西婺源等地考察。

  还是没人报名。

  村办公大楼里,闷了半天后,大家的眼光齐刷刷投向当时的村主任余广群。余广群一阵紧张:“我盖房子还欠着23万元呢!”

  “我们没有条件开饭店,你家有新楼房,你是村主任,就带个头吧。”

  看着大伙儿期盼的眼神,余广群咬咬牙,带头报名开农家乐。这样,龙门村第一批共9户农民也跟着报了名。

  开农家乐得装修,粗粗一算,少说也得5万元一户,9户就是45万元,可是这9户人全都负债在身,钱从哪来?

  “我们开农家乐想装修,大家都没钱,你这里能不能借钱?”镇信用联社主任办公室里,汪德刚开门见山。

  “借钱可以,但要找人担保。”

  “那我能担保几户?”

  “你是村支书,担保两户没问题。”

  “那好,我担保两户,其他村干部每人担保一户,怎么样?”

  “可以。”

  汪德刚马上回到村里,召开村两委会议,村两委干部一致同意。

  农家乐开了,可是客人又在哪呢?

  龙门村两委干部又拎起背包,闯荡沪杭。一下火车,就盯着墙上的广告牌,抄录旅行社的电话号码,然后兵分两路,一家家旅行社敲门进去洽谈……

  旅行合同就这样一个个签下,旅行团队就这样一个个进村。

  送走第一个团队时,汪德刚拉着导游,忐忑地问:游客反映怎么样?答案让人失望:菜太咸、太辣,酱油太多,卫生不到位……

  村里马上组织培训班,请礼仪老师来讲课。

  乡村休闲游推开后,龙门村两委干部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在这上面。村两委干部实行“值班班长制、首问责任制”,7名村两委干部及村文书、村出纳分成7个班,每班一个班长和4个组员,以一周为一周期,处理每日大小村内事务,同时需持续跟进解决当日受理事宜。

  干部带头,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也不甘示弱。龙门村党支部实行“党员邻里阵地”,充分发挥无职党员的作用,为全村的37名党员和8名入党积极分子划分责任区,每位责任人不但要主动做好自家的卫生保洁,还要负责联系邻里周边农户的“大局意识、邻里和谐、环境卫生”等工作。

  当村民们都忙于接待一批批的游客,龙门村两委干部又开始描绘他们的“龙门梦”:2020年创建国家级文明示范村,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坚持“五水共治”,每天确保Ⅰ类水送出龙门。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