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题:惠己及人 助益全球——海外人士点赞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通”与“融”
新华社记者刘云非
随着肯尼亚蒙内铁路竣工通车,走出国门的“中国铁路”全球图谱再度更新。从亚洲到非洲、从欧洲到美洲,这一带着鲜明中国印记的轨道交通正编织起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新一轮科技变革风起云涌,共享和数字经济正当时。“今天,人们在新加坡、伦敦、纽约、波士顿甚至哈佛大学校园里,都能看到ofo小黄车。”ofo创始人兼CEO戴威说。得益于网络和平台基础设施,ofo等中企走向全球,成为移动互联界的“弄潮儿”。
海外观察人士表示,中国基础设施“硬件”与信息网络“软件”的全球化态势,反映了中国经济逐级渐进的内在逻辑,也给全球经济大棋局带来了联通与融合的巨大红利。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正助力全球经济朝着平衡与可持续方向迈进。
基础设施先行——中国经济腾飞的“驱动器”
中国经济腾飞,得益于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资本红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红利,在这一进程中,诸多要素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既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也激发了经济增长潜能。巴西中国问题专家罗尼·林斯认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中国铁路营运里程超过1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突破2.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以高速铁路为骨架、以城际铁路为补充的快速客运网络初步建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大能力通道逐步形成。公路方面,国省干线公路网络不断完善,连接了县级及以上行政区。此外,中国初步建成干支衔接的水运网,民用机场体系也基本成型。
立体交通网提升了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带动汽车、船舶、冶金、物流、电商、旅游、房地产等产业发展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此外,交通基础设施利好中国全方位开放。海上运输承担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以及98%的进口铁矿石、91%的进口原油、92%的进口煤炭和99%的进口粮食运输量,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撑。中欧班列已成为国际货物联运重要组成部分。
澳大利亚创新金融研究院院长郭生祥表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既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也得益于世界市场配套供给。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仍处在上升通道,远不是顶峰,将持续给世界经济释放红利。
互联互通发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丝路基金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面对全球经济复苏阴晴不定、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给出了应对方略和路线图,为全球经济增长增添新动能。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以及比雷埃夫斯港等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稳步推进。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一个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
分析人士指出,跨区域联通中“通”和“融”至关重要,硬件上推动陆上、海上、天上和网上联通,软件上推动政策、规则和标准联通。而硬件与软件上的联通必将带动贸易、资金、技术和人员流动,市场要素的重构与聚合将给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带来巨大活力。
俄罗斯铁路公司第一副总裁米沙林认为,中国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高速铁路系统,欧洲也有自己的高铁系统,现在有机会把这两个系统结合起来。这不仅仅是为乘客提供便利,还将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改善生产结构。
在拉美,“一带一路”建设反响热烈,亚投行“朋友圈”也不断扩大。在阿根廷前外长马尔科拉看来,“一带一路”契合了全球化理念和需求,为不同地区和国家搭建了加强融合的平台。拉美与中国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将促进南美洲国家共同体、南方共同市场等地区一体化组织基础设施联通。
以蒙巴萨为起点,肯尼亚、乌干达和卢旺达等东非国家致力于构建一个运载力强、成本低、效益高、连通东非各国的标轨铁路运输系统。与此同时,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南苏丹等东非国家还计划以肯尼亚拉穆港为起点,建造一个集标轨铁路、高速公路、石油管道和机场于一体的立体运输网络。
有专家指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中国资本、技术和装备等“走出去”契合了非洲需求,中国因素助推非洲经济转型升级。以蒙内铁路为例,建成后将在东非地区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人员和物资流通,带动沿线工业园区和产业发展,助力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据悉,“中非共建非洲信息高速公路”项目试点工程今年将在东非地区启动。该项目拟投资、建设、运营连通非洲各国的“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网络覆盖非洲48个国家,全长约15万公里、途经82个大中型城市,非洲大陆将步入信息高速时代。
随着“五通”在全球延伸,各国的利益与情感纽带愈发牢固,“中国经验”惠及世界,承载着东方智慧的“中国理念”渐入人心。(参与记者:张启畅、吴昊、朱晟、王乃水、钱铮、徐海静、李铭、沙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