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刘禛):漫步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心地带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幅斑驳古朴的窑作群落画卷。
窑砖铺就的里弄深巷蜿蜒曲折,青砖黛瓦的古建民居错落有致,千年老城里弄、明清窑作群落、陶瓷工业遗产跨时代“同框”……每走一步,都仿佛是在穿越历史隧道,依稀能窥见“千年瓷都”景德镇昔日“窑火映天,因窑成市”的繁荣盛景。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里弄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景德镇瓷业的中心,承载着流传千年的技艺与记忆。为精心守护这份瓷都老街独有的历史文化脉络,近年来,中建一局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核心理念,正有序推进对陶阳里的修复工程,使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历史底蕴与现代风貌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成为了城市历史保护与现代发展和谐共生的典范之作。
以“考古式”改造推动保护性更新
景德镇的窑砖因瓷而生,随着历史的发展也衍生出一种独特的里弄窑砖墙文化。这种以窑砖为建筑材料的徽派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
窑砖,是恢复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古城旧貌的基础载体。留住“砖”属记忆,保留瓷都文化遗存,是“老窑砖 新瓷都”焕新的关键一步。据中建一局陶阳里项目执行经理吕小龙介绍,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修复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数百年前的原始窑砖。“整砖上墙、碎砖落地”,老城区的墙和路通过使用遗留的旧窑砖填补空缺,每平方米约由140多块大小不一的砖块铺设而成,有的还带有釉面,让视觉更加丰富。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除了利用老窑砖雕琢古城,中建一局还运用砖的艺术造就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每一平方厘米都不相同”的建筑美学。在对由8个多曲面拱体结构造型组成的御窑博物馆的修复中,项目团队制成了190万块响砖、窑汗砖、基砖等种类多样、色彩丰富的仿旧砖块,加上搜集到的90万块老窑砖,前后进行11次样板实验,对各种窑砖的比例和位置反复调整,再将每一块砖用手工砌上去。“仅仅在窑砖干挂和砌筑环节,我们就累计使用了280万块窑砖,确保了8个拱体弧度的平滑度。”中建一局陶阳里项目建设者李亨通说。
对于街区内多达1127栋建于明朝、清朝中晚期及近代时期的民居,项目团队结合每栋建筑的布局和结构特点,为其制定“一栋一案”的专属修缮策略。为了精准复原古建筑的历史风韵,项目团队依照《营造法式》等古籍,研读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技艺。在彭家弄街区周边严格按照配角原则、织补性原则,通过对原有建筑旧的梁架、废弃的窑砖、瓦和木构架等材料加以利用,修旧如旧,通过榫接、墩接等传统工艺,留住原有风貌和文脉肌理,恢复历史街区的窑砖本色和文化记忆。
以“活化”创新利用实现适应性更新
今天的国际瓷都景德镇,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正借助文旅产业的桥梁,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设施先进的里弄民宿与咖啡店、酒店等现代生活场景混搭融合,共同构成了一幅非遗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的生动图景。通过一辈又一辈人的传承与发扬,这些技艺所蕴含的历史底蕴与陶瓷文化不仅得以保存,更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生命力。
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升级过程中,项目团队始终围绕“文化丰盈”这一重点,将各类业态合理布置在景区之中,避免景区业态千篇一律。在这里,既有文化小微企业办公区和市井体验片区,又有涵盖休闲、餐饮、公共服务等功能的消费区,还有展现千年陶瓷史的御窑博物馆及御窑厂遗址片区……各片区功能齐全,实现多业态有机融合,让陶阳里焕发新生。
“短短数年,陶阳里已经成为景德镇热门的网红打卡点。近一年来,街区先后组织了陶阳庙会、开窑节、烟火美食节等各类主题活动超400场次,带动集团的文化旅游板块实现营业收入7.73亿元。截至今年10月,已有320万人通过线上小程序预约参观陶阳里,总接待游客量达到了511万人次。”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熊洪华介绍。
以城市更新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是景德镇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密码所在。
陶溪川文创园区
夜幕降临,景德镇陶溪川的夜市上人群熙攘。上千个摊位前,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摆摊的年轻创客、直播的网红博主……陶溪川文创园区现已成为景德镇陶瓷产业、文创产业的集聚地。
为了促进陶瓷艺术的多元化融合,推动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利用陶溪川原本的工业遗址,项目团队通过保留和再造老厂房,让“老房子上‘长’出了新房子”。聚焦结构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和环境营造四个关键环节,中建一局通过改造宇宙瓷厂、建设陶公寓、打造陶溪明珠等地标性建筑,助力陶溪川成为以陶瓷文化为基地、以文创产业为主业态的文化创意综合体。
2016年至今,陶溪川文创园区已有超2.5万人登记为创客。今年上半年,陶溪川的营业额有1000多万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营业额。
越传承、保护,越能留存底蕴;越创新、包容,越能释放魅力。
用“绣花”功夫诠释“匠人精神”,景德镇的“瓷”吸力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