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撒播关爱 搭建心桥——香港各界内地行善20年

中国新闻来源:新华社 2017年06月19日 15:4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新华社香港6月19日电 题:撒播关爱 搭建心桥——香港各界内地行善20年

  新华社记者战艳 王攀

  香港回归20年来,香港同胞心系内地,不但在天灾时慷慨解囊,平时也通过涓涓细流的方式扶助内地相关群体,其中既有大型慈善机构,更有普通市民的身影。20年来,香港在内地的善行日趋多元,逐渐从捐助校舍等“硬件”转向社区建设等“软件”。

  从机构到个人:慈善氛围浓厚

  内地很多人熟悉邵逸夫这个名字,不是因为他在香港娱乐业的成就,而是因为邵逸夫先生生前曾长期向内地捐款,以“逸夫楼”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等遍布全国各地。1975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基金,多次大额捐赠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等事业。

  香港赛马会是于1884年成立的非营利机构,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于1993年成立,接管赛马会捐款事宜,成为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机构之一。香港回归20年来,赛马会捐款总额达321亿港元。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香港赛马会捐款10亿港元援建7个项目,协助四川重建。

  东华三院由1870年创办的香港第一所华人中医院发展至今,已成为香港历史最悠久、最大的慈善服务机构,为市民提供养老、医疗、教育等多元服务。曾任东华三院主席的施荣恒说,香港慈善团体高度透明,捐款百分之百用于慈善。东华三院也曾多次在内地进行慈善活动,从捐钱到捐救护车等物资。

  除了慈善机构,很多香港市民也投身慈善事业,其中不少人以义工身份亲赴内地。

  市民何静莹9年前参与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她说:“当时请教过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获知灾难发生半年后才适合为灾民做心理辅导,因为灾难刚结束时,灾民还处于震惊中,较适合进行情绪纾缓。”于是她决定成立一支乐队去慰问受灾民众、纾缓他们的情绪。

  志愿者们摸索出一套60分钟的集体音乐治疗模式:开始以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吸引观众,如当时灾区流行的《祝你平安》《我的感恩》;再换成安慰的歌曲,如一位港人为灾区写的《爱使我有力量》;最后集中演唱建立信心的歌曲,如《明天会更好》。

  “唱完很多灾民主动与我们握手,他们很惊讶有香港人老远跑来慰问和祝福他们。”何静莹说。

  香港与内地:用心灵点亮心灵

  义工们行走于香港和内地之间,搭起了心与心的桥梁,促进了两地沟通,撒播了爱与关怀的种子。

  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的义工邓锡英医生说,基金会多年来组织义工赴内地农村植树造林改善生态,资助老人院,定期为贫困儿童和老人送去关怀,希望通过身体力行,将“爱与关怀”的种子撒播在大家心中。

  “健康快车”通俗讲是“火车医院”,诞生于香港回归之际。从最初1辆火车,发展到目前的4辆,只开往内地偏远地区。20年来,香港义工在火车上累计为19万内地贫困患者免费做了手术。

  “健康快车”香港基金会总干事叶慧珊自该机构诞生之际便在其中工作。

  叶慧珊一路走来,难忘的经历颇多。“一位内地妈妈在‘健康快车’上做过手术之后重见光明。她的孩子生活好转后,便一直希望捐钱给‘健康快车’。”叶慧珊说,“看见受助者会想到去帮别人,这正是激励我投身慈善的原因。”

  无止桥慈善基金于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诞生,旨在鼓励香港和内地大学生运用环保理念,为内地贫困和偏远的农村设计和修建便桥、村庄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启发大家尊重、欣赏和保护地方文化、传统和环境。

  无止桥慈善基金行政总干事周嘉旺说,建桥的过程更是搭建“心桥”的过程。

  周嘉旺至今仍记得10年前在甘肃参加一个建桥项目“良桥助学梦成真”:建桥帮助村庄附近的小学生安全过河上学。

  今年回访村庄时,当年的一个小朋友已上大一了。“他选择了城市规划专业,这源自义工们10年前的启蒙。义工们当时组织了一个活动,让小朋友们思考:你梦想中的村庄是什么样子?很简单的一个活动,却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原来我也可以规划一个村庄、把一个地方变得更好。”周嘉旺说。

  周嘉旺说,点滴所为,助人梦想成真。用心灵点亮心灵,用生命改变生命,这正是做慈善工作的意义所在。

  慈善转型:软件支持越来越多

  随着内地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不断增加,不少香港慈善团体逐渐转为更加重视投入运营、社区建设等软件建设。

  “苗圃行动”慈善组织成立于1992年,目标是让内地孩子不再因贫困而得不到学习机会。

  张容贞在“苗圃行动”刚成立时就当起了义工,现在已是执行干事。

  20多年前她第一次在湖南建校舍时,亲眼看见村民来搬石头。“大家站成一条线,手递手地搬,那时没有标准图纸,施工队都用土办法建房子。而现在,招标流程标准化了,工程队都要有资质,内地对校舍质量要求也提高了很多”。

  “两免一补”、“普九攻坚”、免费午餐、营养早餐……在香港的办公室里,张容贞谈起近年来内地的教育政策。“选择慈善资助项目,首先要了解内地情况,而不是你觉得需要就需要,实地考察是展开任何项目的前提。”她说。

  20多年来,“苗圃行动”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资助项目。“随着内地教育投入的增加,民间慈善组织对校舍建设等硬件支持越来越少了。当发现贫困地区儿童福利院仍不足时,‘苗圃行动’于2013年开始与地方政府合作运营儿童福利院。”张容贞说。

  除了香港本地的慈善机构,很多国际组织在香港的分支机构也投身于内地的慈善活动。

  “国际小母牛”组织创立于1944年,其香港分会“小母牛香港”于2000年成立。“小母牛”以“传递礼品”的扶贫方式,要求受惠农户在依靠饲养动物而脱贫后,必须将所获赠动物的后代、知识和技术“传递”给其他有需要的家庭,发挥助人自助的精神。

  “小母牛香港”的行政总监冯元新说,近年来,随着内地不少农村经济逐渐好转,“小母牛”在内地的扶贫措施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初,“小母牛”主要依靠直接提供牲口、提供培训来改善贫困人群生活;2005年前后,“小母牛”加入社区发展的元素,让20个家庭组成“互助组”,共同解决社区面临的问题,如自发组织清洁小队每周处理垃圾;2012年前后,“小母牛”开始组织合作社,帮助农户卖产品,增加农户收入。

  “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当‘小母牛’结束支持后,村民有能力解决未来遇到的挑战。”冯元新说。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