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三夏”时节,河北不少地方的农民回收麦秸,卖给奶牛场制作饲料。这样不仅避免了焚烧秸秆污染空气,还给农户带来了收入。图为6月15日,在河北省永清县李家口村,农民将压成块的麦秸装车回收。
张玉宇摄(人民视觉)
“村子成了‘四好村’,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去年底,饶子叙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家,并在附近的农业园找到了稳定工作:“有了好房子和好日子,今后一定好好干!”
饶子叙来自四川巴中南江县的省级“四好村”白鹤村。2016年9月起,四川开展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四好村”创建活动。“‘四好村’的标杆作用,有助于村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同频共振,能引领致富奔康的群众形成‘好日子、好习惯’的常态。”巴中市副市长、南江县委书记刘凯表示。
今年初,四川发布了首批1481个省级“四好村”名单,同时发布通报,指出“四好村”创建活动,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激发农村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加强农村依法治理、整体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
走进西充县复安乡李子垭村,果桑和水稻长势喜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发展等项目现场,处处是热火朝天的景象。“路宽了、地平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脱贫奔小康的精气神也更足了。”县扶贫和移民局局长李洪告诉记者,地方党委政府借创建“四好村”的契机,非常注重特色产业发展与脱贫增收的联结,以提高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培育和庭院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村里的生活这么幸福,一定要让邻里更和睦、环境更优美。”70多岁的母广元来自北川县石椅村,作为县里首个省级“四好村”,石椅村于2013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新村”,并且是国家旅游局首批颁证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依靠羌族文化和青山秀水,该村去年的旅游收入超过800万元。
石椅村成为“四好村”,得益于北川县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近年来,该县开展乡村礼仪、乡村清洁、乡村健康等文明新风进农家活动,编写关于迎客待客、邻里相处等方面的“乡村礼仪三字经”,并从清洁家园、美丽田园等方面编写“乡村清洁打油诗”,编印成“文明新风进农家”宣传手册下发至各农户,还拍成微视频在县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播放,助推村民们养成良好习惯。
根据规划,2020年四川60%以上的村将建成省级“四好村”,突出脱贫攻坚和“四好”目标,已成为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核心关键词。在“四好村”创建活动中,仁寿县大化镇劳动村村民饶胜同不但改善了居住条件,而且还新建了20平方米的商用房,多了一笔租房收入,他感慨道:“有了党的好政策,才有了‘四好村’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