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双龙国字号诞生记
——写在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之际
跨越重山,飞向寥廓。龙洞堡国际机场,一直在拉近贵州、贵阳与中国乃至世界的距离。
依托机场建设的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矢志打造贵州改革开放先行区、经济发展桥头堡。越是开放之地,越受到广泛关注。
孟夏时节,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再次吸引人们目光——成功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为贵州、贵阳再添一个“国字号”的开放创新平台。
继郑州、青岛、重庆、上海、广州和成都等大城市之后,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双龙也获得了“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
“这块金字招牌数量不超过十块、含金量很高,特别对于起步较晚、条件较弱的双龙来说,实属不易、分外珍贵。”一位亲临此次申报工作的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
2013年,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正式跻身国内千万级大型繁忙机场行列,在贵阳龙洞堡区域和黔南龙里区域,建设航空港经济区的想法被纳入省委、省政府的议事日程。
2014年10月,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正式成立。
期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深入经济区调研十余次,听取和研究经济区规划建设工作,亲自过问和推动申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事宜;
市委市政府、州委州政府领导对双龙,更是时时关注、事事关心、处处上心;
国家、省、市(州)相关部门,经常为双龙的一件事、一个问题召开专题会,特事特办、一事一议。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从规划、到建设、再到成功获批国家级,一股子“追赶、领先、跨越”的精气神,体现在双龙人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日日夜夜,体现开拓创新、奋起直追的时时刻刻。
规划先行。“双龙”围绕建设“引领黔中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开放高地”为目标,按照多规合一、生态优先、高端引领、产港融合的原则,构建“一核四区、内外双环、绿网融城”的空间发展格局,建设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西南航空客货运枢纽、特色高端临空产业基地、智慧型生态化临空新区。
征拆和谐。由城中村变成国际化大都市,征拆必不可少。“双龙”用时仅一年,就完成了征拆工作,涉及面积520万平方米、15个行政村、4.4万人。征拆中,形成了“市级统筹、各方配合”的强大合力,做到了过程全公开、补偿标准都统一、多方参与全监督,敢于向违法行为亮剑的同时又妥善安置迁移群众,实现了“零上访、零冲突、零事故”。
路网织密。路通达,百业兴。“双龙”新建的兴业西路等7条道路建成通车,在建道路有23条、总长度83公里。交通衔接高效,将建成“八横四纵、三环放射”快速路网体系,同时以龙洞堡机场T2航站楼为中心,市域铁路、城市轨道站厅一体化设计、同步建设,将实现航空、铁路、公路三种交通方式“零换乘”。
产业高端。“双龙”的产业发展定位是“以大数据创新为引领,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综合服务业聚集区”。目前已引进项目96个,招商引资规模130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67亿元左右。落地了“数联铭品”“双龙大数据生产中心”“中国文化(出版广电)大数据产业”“联通双创中心”“公共交通出行大数据服务平台”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其中“中国文化(出版广电)大数据产业”项目就计划投资200亿元。
宜居宜游。“有公园的机场、有机场的公园”这是从空中俯瞰“双龙”的感觉。“双龙”启动150多座山头“复绿工程”,现已完成115座;中央生态公园、营盘山公园、中铁城市公园等一批生态公园即将完工,到2020年共建成20个公园;绿化覆盖率已突破52%,到2020年将达到60%。这意味着,148平方公里中的六成土地将“批绿”,而机场区域面积只占了一成左右,其余三成用来开发建设。
同时,按照陈敏尔书记“打造多彩贵州风景眼”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托南岳山脉、二环林带、鱼梁河、小碧河等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双龙”还将建设贵州全域旅游的风景眼和集散地,与平塘“天眼”相呼应;中国第一个VR主题公园东方科幻谷也将于今年建成;目前多彩贵州城、1958文化创意园、极地海洋世界等旅游项目已建成,这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揭开面纱,向世人展现美丽容颜。
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构筑以大数据+航空、大数据+物流、大数据+旅游、大数据+自由贸易为核心的产业业态集群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全省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以及全国最有特色的智慧型生态化临空经济示范区。”
因为梦想和伟志,人才有奋斗方向;因为行动和付出,人才能在事业之路上走得更远。站在新起点,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初心依旧、砥砺前行,必将飞向更为宽广的世界。
本报记者 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