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孔华)英国脱欧、法国右翼势力抬头……全球范围内一种逆全球化趋势似乎越来越明显。为什么会这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这都是因为国际社会、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民众通过选票表达他们对全球化不满意。
为什么发达国家有这么多人的对全球化不满意?张燕生分析说,关键是西方倡导的全球化没有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1%与99%之间的关系。只有1%的金融寡头、房地产商获得了更多全球化收益,而99%的人并没有享受到全球化的红利,相反却承受着全球化带来的损害。这反映过去没有建立基于公平的全球化。
二是金融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在缺少有效全球金融监管下的金融全球化,过度发展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忽视了科技创新,金融部门获得泡沫收益,实体部门遭受损失。这反映过去没有建立基于创新的全球化。
三是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撒哈拉以南非洲及最不发达国家被全球化所遗忘。这反映过去没有建立基于发展的全球化。
怎么办?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推动平等、包容、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方案,就是帮助最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让沿线广大妇女、青年、中小企业都能参与到全球化中来,同时,与发达国家共同开拓沿线第三方市场,创造条件让发达国家妇女、青年、中小企业也有公平机会参与和共享发展成果,从而解决99%的问题。
“1990年以来的全球化由开放、市场化和创新三种推动力驱动向前发展,由于技术创新不足(自2000年以来,美国发明专利申请增长率一直在下降),创新大多发生在金融领域,只有华尔街和伦敦城的少部分人享受到金融全球化红利。由此可见,西方推行的基于规则的全球治理体系已经严重滞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谁能为地球村提供诸如更好的安全保障、更好的开放条件等公共产品?如何构建更加公平、开放、平等、包容、互惠的全球化秩序?”
张燕生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恰逢其时、顺应了全球化良治的需要。
“逆全球化趋势越明显,‘一带一路’作用就越重要;新工业革命发展越蓬勃,‘一带一路’就越重要;国际民众对传统全球化越不满意,‘一带一路’就越重要。”张燕生以阿里巴巴推行的eWTP(电子世界贸易平台)为例,认为新工业革命时代,通过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让最偏远地方的妇女、青年、小企业通过网络“订单”将无公害、原生态农产品提供给全球愿意为健康、安全、生态付费的分散化、个性化、共享性需求的人,从而得以参与新型全球化,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共享全球化红利。
与利用低成本人口红利的全球化不同,中国的“一带一路”本质是推动全球经济互动均衡发展,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是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以安哥拉、埃塞俄比亚为例,中国在该国帮助建设道路、学校、医院、住宅,帮助他们发展能源经济和非能源经济,通过与中国的合作,这些曾经是严重负债国、最不发达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百姓生活得以改善。这种以平等为基础,没有强加本国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同时尊重、包容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共同发展的和而不同的“一带一路”建设赢得了国际点赞。
张燕生介绍,去年的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夯实机制保障;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等5点主张,伴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这些问题都会再次回到人们视野,世人会发现,“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的对外开放倡议,也是中国走向负责任大国提交的完善全球治理的主动作为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