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李文亮)陈建是苏州一家企业在柬埔寨公司的副总经理,2016年1月来到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简称“西港特区”),如今工厂已发展到近200名柬籍员工的规模。在这片新兴的投资热土上,像他们这样的企业还有100多家,来自中国、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
柬埔寨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沿线国家。作为中柬两国重要的合作项目,西港特区长期受到高度关注。2016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柬埔寨前夕,在当地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蓬勃发展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访柬期间,更是将“继续实施好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合作项目”写入了中柬两国《联合声明》。
曾经的荒芜之地崛起“柬埔寨的深圳”特区
西港特区全景
由红豆集团为主导,联合中柬企业在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共同开发建设的西港特区,是“一带一路”上的标志性项目。
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柬埔寨公司党总支书记周海江介绍,西哈努克港是柬埔寨最重要的出海口,在柬埔寨王国批准设立的9个特区中,西港特区是最大、最重要的,柬埔寨首相洪森期望能建成“柬埔寨的深圳”特区。
从柬埔寨首都金边,沿4号公路向南行驶4个多小时,进入一条在柬埔寨境内极为少见的双向四车道公路,看到路旁石头上用中文刻着“洪森大道”4个字,便来到了西港特区。
西港特区总体规划面积11.13平方公里,2007年4月,红豆集团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号召,联合中柬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经过10年努力,特区内规划整齐,厂房林立,道路宽敞,还建有大型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和柬籍员工宿舍、集贸市场、生活服务区等设施,已成为柬埔寨当地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国际化工业园区。
但10年之前,这里却是一片荒芜之地,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网络……
红豆集团柬埔寨公司党总支副书记、西港特区公司副董事长戴月娥回忆:特区土地分属于柬埔寨300多个地主,初来时自己带着先遣队员,晚上住在西哈努克市,早晨坐着皮卡车到地块上,反复与地主们核对地块面积。顶着烈日,趟着荆棘,一尺一尺丈量、一家一家谈判,每次都需要丈量三遍以上,当时没有哪个人身上不挂彩。
在国外,企业从注册到建厂,再到投产和贸易,各个环节手续繁杂。西港特区公司引入柬埔寨发展理事会、海关、商检、商业部、劳工局、西哈努克省政府入区办公,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了劳动力市场,定期在区内举办人力资源劳工招聘会;联合无锡商院共同开办西港特区培训中心,为区内员工提供语言及技能培训。
良好的配套服务得到众多企业青睐,109家来自中国、欧美、日韩等国家及地区的企业纷至沓来,区内从业人员达1.6万名。
民心相通力求 “八方共赢”
高高兴兴下班的柬籍员工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西港特区力求打造成印证中柬友谊的民心工程。
红豆集团柬埔寨公司党总支副书记、西港特区公司董事长陈坚刚告诉记者,园区建设之初,当地村民担心以后没有免费牧场放牛,经常半夜偷偷把特区拦起的边界围墙推倒。
如今,村民们早已没了这种惶恐和不安。每天清晨,一辆辆摩托车、汽车载着上万名工人涌入洪森大道,前往特区的公司上班。养牛的村民成了新时期的产业工人,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西港特区担任翻译的柬籍员工宋文杰是当地人眼里的“白领”,不仅薪金高,还带动了身边人兴起“中文热”,办起培训班,经常给小孩培训中文。
据了解,过去的默德朗乡农民靠种田养牛维持生计,全乡人均年收入只有400美元,贫困率在60%以上,大部分家庭都十分贫困。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建立,带来了大量的工厂和工作,全乡人均年收入提高到1000美元,贫困率逐渐减少到10%左右。
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说,在打造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时,始终将自身定位为“中柬友谊的使者”,坚持“八方共赢”的理念,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方,同时也包括政府、环境、社区和社会。影响了旧饭碗,就给柬埔寨人民一个金的新饭碗。
秉承“八方共赢”的理念,西港特区党支部负责人带领党员干部走乡访村,和村民面对面交流谈心,并承诺等特区运营后,每人三个月就能赚回一头牛。如今当初的诺言兑现,在特区上班的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遍在一两千美元以上,而白领,一个月就挣回一头牛的薪酬。
柬埔寨西哈努克省省长润明说,西港特区就是西省经济的支柱,是当地人民的饭碗。
中资企业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的“汉语热”。据陈坚刚介绍,中方目前已经培训了10期,2.5万名柬埔寨员工。
除了中文培训,西港特区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包括助资助力,援助周边小学改善教学条件,一对一扶助贫困学生,在2010年捐助7名柬埔寨学生到红豆大学学习后,又在2015年底开始捐助9名优秀柬埔寨学生到无锡商院留学。每年都向柬埔寨红十字会捐款,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以及捐赠路灯,援建校舍,修桥铺路,改建寺庙等等。
“一带一路”倡议承载了沿线国家的发展梦,周海江希望,园区将来能有300家企业入驻,有8到10万人就业,建成一座配套功能齐全的生态化宜居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