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网络媒体走转改】守陵老人:让红25军烈士“回家”!

中国新闻来源:中国军网 2016年10月14日 10:5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网络媒体走转改】守陵老人:让红25军烈士“回家”!

  ■中国军网记者 李晨

  巍巍伏牛山,纵横八百里,林密山高,峰峦逶迤。

  墓碑无言,大地含泪。

  10月10日,中国军网记者来到位于鲁山县团城乡的红25军烈士陵园。烈士陵园位于乡间小路的尽头,掩映于郁郁葱葱的山林间。不仔细寻找,很容易被人忽略,一如这支红军的故事,他们的长征路线从中原腹地直插北方,是红军长征地图中一条孤独的红线。

  肃穆的陵园中,安坐着一位守陵老人,他叫范钦宪,今年64岁,是鲁山县团城乡的一位农民。对每一位前来的祭拜者,范老都会向他们讲述红25军在鲁山县的故事。

  范老摆在地上的布包,摊开着六七个红色的荣誉证书,“我这些东西远比黄金更重要!”

  “乡亲们常问我,守陵园一个月多少钱?我说一分钱都没有,他们不少人挖苦我是‘傻子’‘二蛋’。”

  后来,为了回避乡亲们的嘲笑,范老就对乡亲们说,“每个月政府给2000块钱,再加上我自己做生意,能有不少钱呢!”这十年的付出,也许只有范老自己才知道,远不是能用“工资”能衡量的。

  守陵,一辈子的事业。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从何家冲出发向西挺进,途经鲁山县三天。

  这三天里发生的故事,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

  当年,红25军长征途经团城乡瓦窑村,将5名伤病员留在老百姓家养伤。然而,红军刚走,土匪就杀过来,抓住了5名留守的红军,将他们活埋在一个坑里。

  这个坑位于一个小山坡上,经过多方确认,直到2005年7月,范老方才找到。由于年代久远,打开坟墓时,墓室积水已达腰深,5位烈士死状惨烈。

  范老一心想让5位烈士“回家”,可村民却劝阻“你不嫌晦气吗”,纷纷离去。

  范老一个人进入墓室,亲手将烈士遗体请回团城乡的陵园。

  2006年3月,政府重新修葺红25军烈士陵园,他便义务担任团城乡烈士陵园的管理人,并把家搬到了烈士陵园旁边,这一守就是十年。

  2013年3月,范钦宪根据县民政局提供的烈士名录,奔波在团城乡花园沟村、寺沟村等十多个地方,努力寻找烈士遗骨。他自费打下一口口棺材,将散落在民间的25名烈士骸骨一一请进了陵园。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当记者问起范老为何这样做,范老讲起一段家族往事。

  1944年,日军占领鲁山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范钦宪的父母带着他的姐姐哥哥,一路逃荒要饭,到了团城乡,住在一所破旧的老庙里。

  1945年,王震将军的部队经过鲁山县时,有一个连的八路军战士曾住在范钦宪的家里,他们不仅不拿家里的东西,还帮忙干农活,赢得乡里老百姓啧啧称赞。

  团城乡解放后,他家分到了土地和房屋,从破庙里搬了出来。父母从小就告诉他,做人不能忘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范钦宪将父母的叮嘱谨记在心,从初中毕业以后,他就坚持为烈士扫墓,风雨无阻,至今已有45个春秋。

  如今,在他的精心照顾下,陵园内,树木郁郁葱葱。红25军烈士陵园也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都有2000多人前来祭奠红军烈士。

  历史是灵魂的接力,牺牲是永恒的化身。

  “知党恩、报党恩。在我有生之年还会继续坚守,要把革命烈士的故事和精神传承下去。”范老动情地说到。

  10月10日下午,天空飘起小雨。“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河南站36名年轻记者来到张庄社区。

  “土坯房、茅草房、鸡屁股是农户小银行,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姑娘向外嫁,小伙愁新娘……”,这是当年张庄的民歌。

  “风景墙,别墅房,青山绿水变银行,家家有项目,户户奔小康,社区栽下梧桐树,满天飞来金凤凰……”,这是如今张庄的生活。

  歌是历史,民歌是民心。

  当年红25军战斗过的地方,如今正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