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网络媒体走转改】千亩蔬菜“造血” 兴国脱贫转型记

中国新闻来源:光明网 2016年08月25日 11:4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网络媒体走转改】千亩蔬菜“造血” 兴国脱贫转型记

  

   含田村蔬菜基地大棚内村民忙着翻地

  文/图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从赣州的兴国县城出发,沿着便捷的乡村公路前行,不到半小时便可到达杰村乡含田村。百亩白莲基地荷花竞艳,千亩蔬菜基地大棚整齐,万亩油茶基地在山间蜿蜒……走进含田村,扶贫产业发展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23日上午9点多,56岁的杨兰英正在含田蔬菜基地大棚里翻地、除草。“每天上班8小时,长工每天70元工钱,每月还有三天假,比起种田划算得多。”杨兰英告诉记者,丈夫患有糖尿病不能干重活,家里发展动力不足,全家基本上只能靠她一人;小孙女正在上小学一年级,也需要人照顾接送,相比单纯的种田,这份工作灵活很多。

  “一个月能拿近2000元工资,比以前种田收入高了很多。”杨兰英笑着说。她所在的含田蔬菜基地规划面积1000亩,建设连体大棚100亩、单体钢架大棚900亩,主要种植芦笋、西红柿等,年产蔬菜5000吨、产值2000万。基地参与种植贫困户30户、务工50多人。

  基地有关负责人介绍,蔬菜基地逐渐完善了排水、喷滴灌等基础设施,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还专门聘请了山东寿光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改变传统的蔬菜种植方式,实行错季种植、专业发展,推行种植春提早和秋延后两季蔬菜,提高种植水平和产出效益。“这样贫困户一年四季基本上都能来基地务工。基地还充分利用企业的成熟销售渠道,与农超(公司)和学生营养餐供应链有效对接、共同受益。”该负责人说。

  含田村村民说,村子里水源充沛,上游的拦河坝,使得村里的水渠、灌排渠一年四季都有水,种植白莲优势明显。在蔬菜基地不远处,淡淡荷香清爽扑鼻。虽然到了8月下旬,百亩荷塘里仍有朵朵荷花盛开。记者了解到,为帮助贫困户增强发展动力,含田村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吸收80户莲农(其中贫困户27户)成为合作社社员,合作社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并以市场价收购白莲,年亩产收入平均可达4000元。

  尤为可喜的是,兴国县杰村乡万亩油茶基地位于含田等3个村庄,规划面积3万亩,其中生态林1.7万亩、油茶种植1.3万亩,目前已完成林地流转、人工整带、苗木定植8500亩,年内全面完成基地开发建设,解决当地贫困户用工500余人。

  “除了参加这些基地的务工,村民们还能通过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有钱赚了,自然很高兴。”杨兰英说。

  目前,含田村实现了多样化形式带动农户发展,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达110户396人,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按不同地类每年每亩可获得400到600元收入;在资金入股方面,每户贫困户还可以通过扶贫信贷,投入基地发展生产,基地将对贫困户按20%的年收益分红;再加上县贫困户到基地务工,户均可增收8000元以上。不仅如此,村里还实行反租倒包,基地给每户贫困户免费提供2亩大棚,以及喷滴灌设施、种子、肥料、农药等,每户每年可增收2万元。

  自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含田村推行“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五个一”产业发展模式,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在做大做强传统种养产业的同时求突破、求创新、求转型,大力培育油茶、蔬菜、白莲、光伏发电等特色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产业扶贫是贫困户脱贫的突破口,也是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最有效方法。要帮助贫困户实现快速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就必须坚持‘渔鱼并授’理念。”杰村乡党委书记危先民这样说。

  现在,含田村村民有人在基地务工,有人采摘莲蓬在莲池旁叫卖,有人在家里“坐享”股金收入,含田村村民,特别是贫困户,通过务工、入股等多项形式,共享着产业发展的新成果。

  其实,含田村的转型发展恰恰是整个兴国县扶贫发展的缩影。目前兴国县出台了光伏、蔬菜等6个产业发展方案,率先启动了4个光伏扶贫贫困村,近年来还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儿童福利院也正式投入了使用,并不断开展“兴国表嫂”等家政培训班,扎实推进农网改造升级……

  先“输血”再“造血”,正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涵。含田村如此,兴国县也同样如此。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