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网络媒体走转改】三代人的“长征路”:不畏艰辛 继续前行

中国新闻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16年08月24日 19:2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image001

  老红军王承登向采访团讲红军长征故事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记者 胡康林) 在“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年轻的记者们在踏上江西这片红土地后,遇到了两位长征故事讲述者,迎来了红色第一课。

  百岁老红军王承登:应不断前行

  一把椅子,一支话筒,今年101岁的老红军王承登拄着拐杖步入会堂,向簇拥而来的50多名媒体记者讲起了长征路上的故事。这是参加“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年轻记者们上的第一课。

  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回忆起长征路上与敌人的抗争,王承登老人的双手挥舞得铿锵有力,这位期颐之年的老人俨然回到青春岁月,昔日长征的足迹、战友的音容,都历历在目。

  王承登老人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吃不饱穿不暖的战争年代,到五星红旗升起的激昂时刻,再到如今繁荣富强的泱泱大国。光阴如梭,岁月悠悠,以王老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华铁血男儿为国家为理想挺身而出,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image003

  老红军王承登

  王承登老人寄语采访团的年轻记者:“现在的幸福时光来之不易,要珍惜艰苦打下来的江山,要学会吃苦耐劳。不要忘记党,不要贪图享乐,应不断前行。”

罗开富向采访团记者讲述重走长征路的故事

罗开富向采访团记者讲述重走长征路的故事

  50后媒体人罗开富:重走长征路的第一个记者

  今年76岁的罗开富是一位媒体人,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368天的日夜兼程,他是工农红军之后,完全按照原线路、原起止时间地点,翻越全部雪山、横穿草地中心沼泽地的第一个记者。罗开富尝到了红军长征所吃的苦,但也收获到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

  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罗开富向采访团的年轻同行们讲述了他重走长征路的故事。“第一天走下来,脚上就已经磨起血泡,第二天更重,第三天血泡磨破后竟和袜子粘连了,袜子都脱不下来。”罗开富说,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开始重走长征路,困难之多超过想象,“1985年5月28日,我走到泸定桥的时候,体重就已经从148斤降到了98斤。”

  在罗开富的重走长征路故事中,没有放弃,没有抱怨,只有坚持不懈的一路前行和心中坚定的信念。

  谈及重走长征路的初衷,罗开富这样表述,徒步长征路目的有三点——用新闻的形式再现当年红军伟大长征,填补历史上没有报纸对红军长征做系统真实报道的空白;反击当年反动派在报纸上对红军长征的污蔑和歪曲;给进行“四化”新长征的人以启示。

image007

罗开富

  “我有幸走了一次长征路,完全改变了我的世界观,这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红军在路上留下的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再次回到长征出发地,谈起对赣南的印象,罗开富感慨万千:“30多年过去了,我老了,而于都、瑞金却变得更年轻了。没有变的,是这块红色土地上的人民对党的忠诚、对红军的热爱。”

“长征路上奔小康”采访活动授旗

“长征路上奔小康”采访活动授旗

  80后90后网媒记者:收获感动 继续前进

  采访团中的记者大多是80后90后,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和长征距离最近的人”,以前只在课本和影视剧中简单了解的长征,如今,就在眼前,就在脚下。

  20岁刚出头的新华视点记者邬慧颖很喜欢听王承登老人讲的长征故事,她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受伤那一段,“一颗子弹穿过我的头,我现在右边耳朵听不清,在长征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我们都扛过来了……”。

  邬慧颖说,在王老的故事里,充满了惊险与感动:“我希望自己能够多学习长征精神,能够吃苦耐劳,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咬牙坚持下去。”

  和邬慧颖一样对长征故事感到“不可思议”的还有光明网记者李政葳,他与小吴同龄,对于新闻前辈罗开富的讲述,他感触颇深:“事非经历不知难。很感谢这次有机会让我能结合前辈们的经历、故事,对照自己的思想、心态,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次修正。”

  江西,万里长征的出发地,这是一片不甘落后、渴望振兴的红土地。带着向往和敬仰,采访团的记者们开始了自己的长征,见证红色之都的绿色崛起之路。

image011

采访团走进赣南苏区实地采访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