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长征,每一次出发都是告别
■中国军网记者 郑文达
于都,千年古邑。天祥唱吟,阳明讲学。万里长征,贡水一渡,撼天动地,润古泽今。故地寻梦,不坠初心。
(一)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
百岁老红军王承登为记者们讲述红军长征故事
当百岁老红军王承登拄着拐杖,微微颤颤步入会堂时,刚刚还在翻看着手机微信的年轻记者们纷纷起身,围了过来。这群来自全国各家媒体的年轻记者们绝大部分都是80、90后,长征之于他们,曾经只是书本上的一个存在,走近国宝级的红军老战士对年轻的记者来说,终身难忘。
当世纪沧桑与青春朝气碰在一起,竟毫无违和感。老人有些耳背,端坐在靠椅上,仿佛活在自己的记忆中,兀自讲述着那段沉重的过往,眼前着急的记者与他无关。老人苍老的目光深沉有力,平静的话语带着我们穿越时光,如同在一间尘埃密布的老屋,翻开一部厚厚的书,拂去上面的灰尘,一段段曾经的历史,一个个英气勃发的人物,慢慢向我们走来。他们不再是纪念馆中沉默的姓名和数字,而是一大群和我们相似的人的故事和命运,正是这一个个有生命的人构成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当你听到这个101岁的老人还能清晰准确地复述当年在战场上的军歌《直到最后一个人》——“神圣的土地,自由谁人敢侵,红色政权哪个敢蹂躏!”这时你会感到一个铁血男儿身上的热血,并未因年龄衰老而衰减半分。请不要忘记那些穿着草鞋就走向战场的普通士兵……
长征,每一次出发都是告别。
82年前那个重阳节的夜晚,19岁的王承登踏上那座由父老乡亲用家中门板、床板甚至是棺材板拼凑起来的浮桥上时,从没想过,这一别,就是相隔万里,就是一辈子。出发时同行的1.7万名于都兄弟,最终回到故里的不足300人。而留下来的乡里乡亲也遭受了国民党和还乡团的疯狂报复,《闪闪的红星》里的场景,就是红军走后的真实写照。如今,留在赣州尚健在的老红军就只剩下他和吴清昌两位老人了,令人扼腕痛惜的是,老兵钟明在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仙逝,而另一位老兵黄家栋老人也于2014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