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前南峪依托“红色”“绿色”领跑生态经济发展

中国新闻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6年06月24日 18:5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套袋技术给苹果“穿衣裳”

前南峪村家庭旅馆

抗大陈列馆

  夏至过后,巍巍太行,草木葱茏,溪流潺潺,一派生机勃勃。美丽富饶的前南峪村,就像镶嵌在太行山深处一颗璀璨的明珠。抗大陈列馆屹立在半山,山坡上、田野里的蔬果正使劲长着个儿,漫山遍野的绿和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一排排、一座座红房顶的家庭旅馆坐落其间,“红色”“绿色”相映成趣。观光车站,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时而传来村民们的欢声笑语。这般景致,直观呈现着前南峪村依托“红色”“绿色”资源,做好“红色”“绿色”文章,领跑生态经济发展的矫健步伐。

  “行其田野,视其耕芸,计其农事,而饥饱之国可知也。”“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6月22日,“美丽河北红色行”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了邢台县西部山区浆水镇的前南峪村。全国劳模、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微笑着面对记者,娓娓讲述了前南峪的“红绿故事”:发扬“抗大”精神,坚持山区综合开发,促进经济腾飞,走生态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乡村,当前全村396户、1456口人,人均6分田、7亩山,2015年集体纯收入3120万元,人均纯收入1.18万元;植被覆盖率94.6%,林木覆盖率90.7%,被生态专家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太行生态第一村”。

  前南峪村取得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金杯银杯”好口碑也纷至沓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在26年间,前南峪村党委第一书记郭成志、书记郭天林先后在1989年、201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表彰。现在村里获得的各种荣誉达数十项之多。郭天林自豪地说:“前南峪1981年就有了柏油路,现在家家都有太阳能,家家都有宽带。”“硬件”“软件”都“上了台阶”,前南峪人的幸福感与日俱增,生态经济沟、美丽乡村的名头叫得越来越响亮。

  前南峪今天辉煌的身后,却是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一带都是荒山,保不住水土,十年九灾,每平方公里水土侵蚀达到900-1200吨,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穷山村,村里闺女嫁到了外村,年轻小伙儿娶不上媳妇。前南峪人受到穷与灾的夹击,无疑是雪上加霜。痛定思痛,穷则思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太行山区开发实施以来,郭成志带领村党委一班人,坚信和贯彻党中央政策,依靠科学,系统谋划,综合开发,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做法和周期律,立下愚公“绿”山志,要拔穷根先栽树,在石头山上植树造林,硬是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太行绿洲”。

  前南峪村党委意识到,欲治穷必治灾,防止因灾致穷;欲治灾必植绿,既防止水土流失,又发展生态经济。于是下定决心在荒山石头上“书写绿色这篇大文章”,一“笔”下去就“写”了几十年。“没想法不行,有想法没办法也不行。”站在今天回头看前南峪村党委当时的一些想法和办法,前瞻性十足,魄力也十足。不懂科学怎么办?关键是要懂科学思维,用好“内脑”和“外脑”。前南峪村党委正是坚持科学思维,请来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制定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开创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经济沟建设”先河。

  原本没有“绿色”资源,怎样做好“绿色”文章?关键是坚持山区综合开发,促进经济腾飞。前南峪村党委一开始就确定了三个原则: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技术路线与经济路线相结合,治穷与治灾相结合。在规划中,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农林牧用地、合理布局山场植被,实现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最终形成水土保持和综合防护体系。在治理方法上,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治理小流域、建设高标准生态经济沟为重点,大搞综合开发利用。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治上后治下、上下结合,先治坡后治沟、沟坡兼治,坡面采用坑坪结合、梯壕结合,沟内拦沙坝与小塘坝结合的系统治理思路,搞好配套工程。

  郭天林还回忆道,1981年,“太行新愚公”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学校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选择了极度贫困的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进行爆破整地尝试。

  通过实施山区综合开发,前南峪全村10条大沟、72条支沟、8300亩荒山坡全部实现了绿化,种植的480万株树木,守护着、滋养着前南峪村这个生命共同体。这个成功的实践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论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做好“绿色”文章,关键是走生态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乡村。2001年,前南峪村实施了农业“二次创业”,对生态经济沟进行升级改造,实施了科技兴山、开发兴山、开放兴山、合力兴山的“四兴”战略,建起一个以板栗为主,干鲜果树达29.64万株的果品生产基地,引进国外名特优新品种20多个,有美国葡萄、乌克兰樱桃、美国杏扁、凯特杏、树莓、澳大利亚油桃、欧洲榛子和薄皮核桃等,每年3月到11月都能采摘到鲜果。2015年景区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960万元,旅游带动1860万元,其中家庭旅馆带动220万元。

  近年来,前南峪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是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实施了生态经济结构治理“三部曲”,开发利用新能源,建设秸秆气化站,努力打造优美的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日新月异。

  前南峪村真有两把“刷子”,那就是依托“红色”与“绿色”。

  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前南峪村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绿色发展,奇迹般完成了治穷和治灾的历史使命,最深层的源动力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来自于“抗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抗大”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创建于抗日战争爆发前期,担负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大批优秀军政干部的光荣历史使命。初创于陕北,后随形势发展辗转到敌后办学, 1940年其总校进驻河北邢台县浆水一带,校部就设在前南峪村。在前南峪办学3年期间,先后培养了3期学员,共18000人,邓小平、刘伯承、罗瑞卿、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坐落在前南峪的“抗大”陈列馆,1999年正式开馆,现已成为前南峪一笔巨大的“红色”资源,矗立起一座激励前南峪人不懈奋斗的“红色”丰碑。

  前南峪村一千多人当中有党员112名,为适应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成立了村级党委和农林、工业、旅游3个支部,党员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化作“探路灯”,甘当“铺路石”,当好“引路人”,带头实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使生态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