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云南红河州在脱贫攻坚中帮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

中国新闻来源:云南日报 2016年06月21日 15:14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美丽的绿春县阿八寨“新村”。

  本报美编 杨焜 制图

  7个贫困县、527个贫困行政村,58.9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全省第三位,这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面临的贫困现实。

  “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机遇、最大的事业。”红河州委、州政府坚定有力地发出了“精准脱贫,务实脱贫,不落一人”的动员令。

  初夏,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组走进红河的村村寨寨。在脱贫攻坚最前线,一个个新气象、新变化令人振奋。

  基础改善力道足

  “西北勒乡位于北回归线上,具有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条件,苹果比山东、陕西等苹果主产区要早熟一个多月,含糖量也比其他地方的要高,可惜就是缺水。”多年来,蒙自市山区贫困乡西北勒乡备受缺水困扰。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不断向上争取政策和项目,加大投入兴建水利。“单苹果产量就可以提高3成。” 西北勒乡党委书记罗杰兴奋地介绍,向上争取到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提水工程即将完工,项目建成后,全乡75%的村民引水和80%的农用地灌溉问题能一并得到解决。

  瞄准靶子,补齐“短板”,红河州举全州之力,按下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快进键”,进一步加快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五网”建设。开工建设南部高速公路,推进县乡公路、通村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元阳哈尼梯田机场建设;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五小水利”等民生水利项目。

  同时,红河州从2016年起安排2.34亿元州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比2015年翻了一番,专项投入到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北部山区精准脱贫、中越边境爱民固边精准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等。此外,在2013年以来每年安排1亿元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开展南部山区综合开发的基础上,从今年起以北部19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为对象,每年安排5000万元,重点扶持北部山区特色优势产业和解决产业区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南、北部山区整体开发。

  靶向瞄准扶产业

  当前精准扶贫最大的困难在哪里?答案是: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链接的关系。

  青绿的红米新秧,按照适宜的密度间隔在梯田里亭亭玉立,秧苗中央专门留出一道鱼沟,一条田垄之外几只鸭子自在嬉戏。走进元阳县牛角寨乡果期村委会,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幅梯田美景。去年起,牛角寨乡引进浙江一家企业,实行“支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合作社运作模式,打造稻、鱼、鸭生态立体农业项目。项目建设规模1000亩,合作社社员136户580人,其中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360人。

  该项目由企业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种苗,合作社群众自行管理,红米、鱼、鸭蛋和成鸭由公司按照市场价收购销售。牛角寨乡党委书记林伟表示,今年88家贫困户预计增收1333元到4500元,可确保该村实现今年脱贫出列的目标。

  农民要致富,产业是核心。一家一户小打小闹,没有产业,形不成规模,带动不了区域经济发展,也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对此,红河州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在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上下功夫。有关部门下放建设项目审批权限,实行“扶贫项目菜单定制”,推进产业精准帮扶到村到户,为贫困户提供多种增收选择,确保农户至少选择两种以上脱贫方式,通过靶向瞄准,增强群众发展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同时,大力发展山区现代农业,推进光伏扶贫、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市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共同参与产业发展的合作共赢关系。

  易地搬迁拔穷根

  红河州是一个典型的集边疆、山区、民族于一体的地区,全州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5%,9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南部和北部偏远山区,“地理”致贫特性突出。针对这一情况,红河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粉墙、白窗、青瓦顶,一幢幢“哈尼新居”拔地而起。远处青山逶迤,门前香蕉林连片,水泥小路连户,这就是眼下的绿春县阿八寨“新村”。

  阿八寨村委会是由东角上、下寨和老阿八寨3个村民小组组成。过去,3个村组村庄附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发展。

  安居方能乐业。2013年起,当地党委、政府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南部山区综合扶贫开发等项目为契机,投入两千多万元资金,在附近缓坡地重新选址再造一个“新村”。截至去年底,完成了194栋民房建设、800亩基本农田建设、3公里四级砂石路修建等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绿春县副县长李批龙介绍,前年起,该村推广种植了周期长但比较效益好的胡椒,与发展成熟的香蕉产业“长短结合”,为阿八寨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按照这一核心要求,红河州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强化督促,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6年,红河州计划易地搬迁17785户59666人,其中建档立卡11980户39912人,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故事

  “我们的未来会更美好”

  在元阳县新街镇阿者科村,一家名叫“关注者”的客栈藏身在这个传统而宁静的哈尼村落。身着哈尼族服装的高皮远在客栈里忙碌着。

  阿者科村隶属于新街镇爱春村委会,是位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重点传统村落之一。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来这里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但恪守传统的哈尼族村民目前主要仍以种植、劳务输出为主要收入来源。截至2015年末,全村有67户387人,耕地面积393亩,其中水田128亩、旱地256亩,人均收入5191元。

  如何利用优势旅游资源提高村民的收入,一直萦绕在大家心头。2015年,昆明本土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朱良文找到高皮远的舅舅马文贵,与他商量将民居改造为客栈。改造工程用时4个月,耗资20万元完成,最终呈现的是一座外观保留了哈尼族传统建筑风貌,内部则完全现代化的客栈。朱良文认为,这是一座“样板房”,既能为阿者科村的哈尼族人增加收入,又能为传统文化保护提供一个可行方案。

  按照改造之前的约定,3年后客栈将成为马文贵家的产业。对此,马文贵表示届时自己将继续经营,毕竟这是阿者科村第一家客栈,虽然开业时间不长,但已有远方的游客通过网络订房来到这里。

  梯田旅游旺季长达4个月,来村里观赏梯田风光的游客只要留下来就会产生消费。高皮远说,已经有两户村民多次来到客栈参观,希望也能把自家的房子改造出来。“只要好好经营客栈、经营梯田,我们的未来会更美好。”

  梯田里孕育新希望

  红河县红河谷热区目前已规范化流转土地8.6万余亩,吸引了8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州级龙头企业进驻,热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已达20余万亩。

  初夏,红河县红河谷热区呈现出一派新气象。在位于大羊街乡大水塘村的库博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记者看到,往日荒凉贫瘠的山头冒出连片新绿,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织网般遍布层层新开垦的梯田,火龙果、芒果、葛根等经济作物长势喜人。

  “目前已有87户当地村民参与示范园的种植管护,每户按照负责50亩计算,每年每户基本工资可达4.5万元以上。”库博公司总经理何学明介绍,按照示范园4.1万亩的发展规模,未来将带动700多户周边村民参与其中。

  红河县热区土地面积达54万多亩,占全州热区的40.55%,是我省重要热区之一。但因过去水资源匮乏,产业一直难以发展壮大。随着近年来大型水库的建成与输水主管道全面贯通,热区综合开发迎来了新阶段。

  “将红河谷热区综合开发作为红河县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平台和重要抓手。”红河县副县长李福珍说,热区综合开发已初显雏形,目前已规范化流转土地8.6万余亩,吸引了8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州级龙头企业进驻,热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已达20余万亩。层层叠叠的新梯田,正成为热区群众脱贫增收的新希望。

  现场 延伸产业 开通富路

  金平县瑶药基地的农户正在管护药材。

  沿着蜿蜒的山路,从金水河口岸一路行驶,便来到海拔900多米的金平县金水河镇普角村委会大风梁村。眼前,上千亩连片中药材种植基地里生机勃勃,土连翘、青蒿等10多个品种的中药材漫山遍野。而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

  2015年10月,金水河镇党委、政府引进当地知名药企金平金岭生物瑶药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运营模式,发展了1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目前,基地已直接带动了40多户村民参与,管护了50亩药材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罗成就是其中之一。

  “不是我有能耐,而是多亏了企业的帮扶。”罗成的话不是客套。金水河镇党委书记王熊华介绍,该企业已先后投入500多万元,流转土地1000亩,在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后,按每户不低于50亩面积的标准无偿分给周边贫困农户种植药材,并提供化肥、种苗、种植管理技术。

  “对我们来说是‘零风险’,只用出力种好药材就有收入。”罗成说,瑶药公司与农户签订了保底价收购合同,所得收入均归农户。虽然种植药材有一定的周期,但这种前期投入企业包干、农户只管投入劳动力的运行模式,让罗成和其他农户觉得很靠谱。

  “瑶药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扩大种苗基地和种植规模。”金平金岭生物瑶药公司总经理邱福寿认为,针对山区农民“买难、卖难”等核心问题,只要找到解决的商业模式,农业企业就能在赢利与服务农民之间实现“平衡”。

  从赚农民的钱,到服务农民、帮农民赚钱,一条城乡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条在金平大山深处逐步形成:一端植根农村,提供一站式服务体系;另一端连接城市市场,输出特色农产品。

  “从企业要种到农民自己要种,广大山区农户的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王熊华说。今年3月,金水河镇党委、政府与瑶药公司达成了推广种植协议,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从10余种适合种植的瑶药品种中选择软筋骨藤、须满草等“短平快”的药材品种,推广种植3000多亩,让更多山乡群众受益。目前,已有5000多户村民报名,实现了全镇4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

  热议

  @23333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还是得有产业带领,才能真正实现脱贫!为红河点赞!

  @左手:大美红河、大美梯田,用全媒体报道的形式来展示我家乡的美,这样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照片不是本人:还没去过红河,就是通过这次报道感受到了红河的美,也通过这次报道,感受到美丽中的贫困。希望红河特别是南部地区尽快走出贫困,富裕起来。

  @到处走:红河的确漂亮。通过这次全媒体报道,我感受到了红河的改变,村里都盖起了新房,村村都通了公路,村民们还是那么朴实无华,红河真美!

  联动创业 激发活力

  平康新村建起了哈尼族风情的新房。

  在绿春县平河镇平康新村,90幢崭新的小洋楼拔地而起,这是该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第一期工程。“新村是集镇的扩展区域,地理位置好,规划时就给每家预留了店面,以便将来形成集市。”平河镇党委书记李成昆介绍,“这里的建房成本相对较高,但周围村寨有实力的村民都愿意来这里买房。”

  “明白人”带头引路

  平河镇政府所在地平东社区的居民李恒沙在平康新村购置了一套新居,这位镇里的“明白人、带头人”很清楚这里的潜力。几年前,李恒沙从部队退役后到广西学习了养鸡技术。2014年,社区启动股份合作经济——献鸡养殖项目时,李恒沙自筹20万元,与镇政府协调的南部山区综合扶贫开发财政专项资金40万元一起,共计60万元,设计改造了3个70平方米的小鸡脱温室,并建设和改造1500平方米的鸡舍作为示范养殖基地。现在,基地里的存栏小鸡已达到8000只的规模,正在向15000只的目标发展。想带头脱贫致富的李恒沙,自然不愿放过拓展未来发展道路的机会。

  在李恒沙管理的平东社区献鸡养殖基地的带动下,如今平河镇每个村委会几乎都有了几家养鸡户,规模从1000只以内到3000只不等。各养鸡户需要鸡仔或在技术上遇到难题时,都会与李恒沙联系。“我是党员,掌握了能致富的技术,就希望更多人也能学到。”李恒沙的想法很朴素。

  也正因如此,李恒沙还担任了平东社区探索创建的“乡村干部教育实践基地”副校长。该基地是平东社区为平河镇、村两级党员干部及群众搭建的教育实践、技能培训平台。“基地依靠股份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分红部分维持运转,服务的领域包括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及时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就是要帮助村民学习科技知识,了解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使镇、村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种植、养殖技能得到提升,形成“组织领富、党员带富、群众致富”的党群联动创业致富格局。”李成昆对基地的作用有着深切感受。

  基地带动奔小康

  据初步统计,基地至今已组织全镇村“三委”成员、农村党员干部、回乡创业青年、“明白人、带头人”和致富能力较强的群众近600人进行了技术培训,引领发展略马、东斯、咪霞等培训分点8个,培养农村“明白人、带头人”14人,村级“三委”培训覆盖率达100%,使村干部、部分党员及群众掌握了两门以上实用技术。

  优质杂交猪养殖基地是平东社区另一股份合作经济项目。该项目的负责人之一白雪便是在基地学习掌握了养猪技术。在这个共投入45万元设计改造的示范养殖基地的带动下,全镇至少已有50户人家开展了不同规模的肉猪养殖。

  平河村委会的美藤果种植项目和优质杂交猪养殖基地项目,略马等9个村委会实施的以种植美藤果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项目,东角村委会与其他3个村委会打造的百亩香蕉种植基地……股份合作经济在平河镇的产业发展中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与教育实践基地相辅相成,共同助力平河镇脱贫致富进程。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组记者 王廷尧 乐志伟 谢炜 李树芬 金宇 张文峰 岳晓琼 邢路扬 蔡飞 任锐刚 李星佺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