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解读习近平主席波兰媒体署名文章之“卜弥格”

国际新闻来源:国际在线 2016年06月20日 18:0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图片默认标题

  波兰共和国报刊载习主席署名文章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杨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波兰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在波兰《共和国报》发表了题为《推动中波友谊航船全速前进》的署名文章。文章中写到,“中波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彼此交往源远流长。”并提到了一位叫做“卜弥格”的17世纪波兰来华传教士,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

  2014年,中波建交65周年之际,在广州举办了17世纪波兰传教士和汉学家卜弥格的作品展。2015年该展览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国家图书馆等地陆续举办。卜弥格是第一个将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文化成果系统地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作品一直没能得到真正的认识,哪怕是波兰人都很少有人知道他。

  来自北外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的张西平教授,代表了目前国内研究卜弥格的最高水平。谈到为什么研究卜弥格,他对记者解释道:“卜弥格在两个方面的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是我十几年来研究他的原因。第一,他和中国的历史密切相关。他是我们研究南明王朝的主要三个传教士之一。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他对欧洲史的重要意义。他是传教士汉学和专业汉学的连接点。法国专业汉学家雷默沙,就是通过阅读卜弥格的书,学会了中文。”

  “他研究中国,我觉得这个东西太重要了,中波文化交流有这么一个人可真了不得,好像意大利有个马可波罗。”《卜弥格文集》的中文译者张振辉教授激动地对记者说。张振辉通过多年的翻译研究发现卜弥格有两点让他心生佩服,第一个就是卜弥格悲壮的一生,为中国献出生命。“他特别热爱中国,忠心耿耿。用他的生命在完成(中国皇帝交给他的)使命,(在中国和欧洲之间)走了三趟,有的路程还很危险。”

  1643年,卜弥格第一次坐船从里斯本前往东方。之后他被南明皇帝派往出使欧洲,1651年卜弥格又从澳门登船返回欧洲。在第二次从欧洲返回中国的路上,他不幸于1659年8月22日死在广西边境线上,终年四十七岁。卜弥格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他所热爱的中国,在一封信中他十分恳切地说:“我要回到中国的战场上去,即使付出名誉和健康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最后,他付出了更高的代价—生命。

  “他研究的东西可比马可波罗要广泛,深入的多!”张振辉对卜弥格佩服的另一点就是卜弥格的科学成就。卜弥格和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不一样的是,那些传教士是把西方的东西告诉中国,而他是把中国的东西告诉欧洲。他主要的成就是介绍中国的中医,第一个向西方介绍《黄帝内经》、《脉经》,撰写中医学术著作《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士卜弥格认识中国脉诊理论的一把医学的钥匙》,开启了西方对中医的研究,推动中草药的西传,对后来外国人对中医的重视起了很大的作用。卜弥格不仅对中医理论进行翻译和介绍,还凭借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兴趣,对中医展开研究。在他所写的《医学的钥匙》著作中,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中国医学的主要内容做了一个梳理和研究,从宏观到微观,逐步展开,层层深入,并且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他绘制了不少望脉、舌诊和针灸穴位的图解,这些图解即便在中国也是十分珍贵的。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