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国产装备亮相南极 极地“中国制造”前景广阔
“终于可以入住啦!”1月14日,昆仑站室内温度达到20摄氏度,照明灯亮了,供氧系统正常运转,门、窗、地板擦拭一新,18名昆仑队队员从内陆车队的生活舱搬进温暖舒适的昆仑站主楼。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全部采用国产装备的南极内陆高原考察站,昆仑站首次实现在南极高原冬季零下80摄氏度左右的超低温严酷环境越冬存放后,全站装备的动力设备和生命保障系统一次启动成功。这为今后即便没有地面车队抵达,科考队员直接搭乘固定翼飞机前往昆仑站开展科考工作创造了可能。
与此同时,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全地形车也首次亮相南极,在中山站附近地区成功进行了实地试用。适应极地环境的国产无人机广泛使用,在地形勘察、冰情监测等方面崭露头角。
冰盖考察的内陆舱和雪橇装备,考察站配备的吊车、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一个个“中国制造”相继挺进南极,极地考察技术装备自主研发和应用示范快速发展,前景广阔。
极地“朋友圈”不断扩大 国际协作彰显风范
本次考察期间,借助“雪龙”船环南极航行的有利契机,考察队先后访问和接待了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印度巴拉提站等8个外国考察站。考察队所到之处,处处可见熟悉的面孔,新朋友也越来越多。
中智交流,继往开来。1月16日,“雪龙”号时隔16年后再次到访智利蓬塔港。在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中智联合组织的地质、生物等环境综合考察顺利进行。在西南极与南美洲国家的合作,取得实质进展。
中澳协作,持续深入。“雪龙”号为澳大利亚凯西站运送物资,总重470吨;应澳方请求,在其飞行员遇难后,“雪鹰601”协助澳方将遇难者遗体从戴维斯站运送至凯西站;“雪鹰601”还临时安排为戴维斯站和凯西站之间运送进出南极人员29人次、货物750千克;在澳方“南极光”号破冰船搁浅后,主动回应、伸出援手,将滞留的2名澳方科考队员和部分物资,运送回其国内……
随着我国南极考察能力的持续发展,在双边和多边南极事务中,“中国声音”和“中国力量”正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南极圈”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经过30多年的极地考察、几代人的前赴后继,第32次南极考察以其多项突破性成果和开创性工作,在中国极地考察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