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6月13日 17:44 来源:
| |
播出时间:6月9日,10日
2004年5月12 日 20:00,厦门优美的海滨突然出现两只神秘的旅行箱,里面竟是一具被肢解的尸体。21:00,接到报案厦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政委曾海泉,开始带队勘查现场。曾海泉,福建省刑侦专家,主要致力于现场痕迹的勘查和研究。他所研究的理论认为,通过现场遗留下的有形和无形的痕迹,都可以了解命案发生的过程和细节,都能够描绘出凶手模样和特征。而且这种痕迹是必定存在和不可毁灭的。只要具备了严密充分的现场勘查,案件的侦破就有了出路,今天这起恶性案件的侦破,他就从现场勘查开始了。2004年5月12 日 22:00,警方迅速锁定了年仅21岁的犯罪嫌疑人史浩然,并从他的家中查获了作案工具以及带满血迹的草席。一起恶性的杀人碎尸案在两个小时之内告破了,这让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人们再一次为这个老刑警破案的本事深深折服了。
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政委曾海泉:我们当刑警的都有一个责任感,就是我当刑警总是要破案,这是我们刑警的天职,也是我们一种应该尽的责任。
今年已经58 岁的曾海泉最感到骄傲的是,一生能够从事自己最喜爱的刑警职业,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1968年曾海泉中专毕业后下乡,当上了公社的公安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选去当了刑警,这让22岁的曾海泉兴奋不已。
曾海泉:我很喜欢干刑警,因为我过去小的时候看了很多刑侦破案的书、电影,所以让我当刑警很高兴、很想干好。那个时候正好是打砸抢的时候,想学没有地方去学,当时一些老同志都下放了,留下了很多书在办公室里,在仓库里,我把这些书找来看。
在那个年代,曾海泉这些做法被说成是走白专道路,时常遭到批评,但他却仍然抱着这些小册子不肯撒手。
曾海泉:我想当刑警,想当好刑警,我一定要有知识,没有知识不行。破案还是要有一种破案的本事才行,所以我当时还是坚持自学,办公室不让看我回房间里面看。
让曾海泉也没有想到的是,当年他偷偷摸摸看的这些关于痕迹检验的小册子竟不知不觉影响了他的一生。而那个躲在角落里比对指纹的年轻人30多年后变成了一个痕检专家。曾海泉的生活似乎有些单调,在一个又一个的案件现场中他度过了生活和工作的大部分时间,但他依然对这样的勘查和研究乐此不疲。
曾海泉对现场勘查的要求一向很严,不允许出一点差错因为在他看来,任何一个细小的差别都可能影响着案件的结果。这种近乎苛刻的工作习惯来自于他刚当刑警时的一个案例。上世纪70 年代初,在侦破一起盗窃案时,侦查员在一名嫌疑人的家里找到了一把螺丝刀,曾海泉根据门框上一个不起眼的押痕,认定这就是作案工具。而在当时相同型号的螺丝刀十分常见。曾海泉怎么能肯定就是这把呢?
曾海泉:每一个螺丝刀都有个性,个性就是它的任何部分,新旧的痕迹是不一样的,这样我们做出的实验,根据个性做出的实验痕迹跟现场上边的痕迹是一致的,认定就是这把刀作的案。
但是沿着这条线索侦查,案件一直没有什么进展,有人开始对曾海泉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曾海泉:又来找我说,你有把握这把螺丝刀是作案工具吗?我说肯定不会错,他们的信心又重新鼓起信心,再去审讯,又做了四天,他交代了。
一个模糊的压痕,竟然决定着案件的侦查方向与成败,这件事让曾海泉真正感受到了现场痕迹鉴定对刑侦工作的重要意义。从那时候起,他看现场就显得与别人有些不同。一些几乎不可能有什么线索的地方,他也一定要细细地看上一番。
曾海泉:我看现场的个性是什么,技术员主要看的没有指纹脚印,我看的是全面的,有心理痕迹、行为痕迹,包括这个他的一些物品痕迹、身份痕迹,这些我都要看。
如今曾海泉所关注的痕迹已经不再局限于脚印指纹等一般意义上的痕迹了。它还包括许多看不见的痕迹。三十年来这些成为他主要的研究内容。
曾海泉:就是说犯罪心理痕迹贯穿犯罪全过程,这是两个特征。
在曾海泉看来心理痕迹,最难分析利用也往往最有价值,而利用心理痕迹破案曾海泉有一个经典的案例。
2002年元月23 号是农历大年三十,这天傍晚,正当人们都合家团聚准备吃年夜饭的时候,厦门好清香大饭店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个男子声称已经在饭店里安放了炸药,要饭店在十分钟内将十万元现金汇到指定账户上,否则在饭店用餐的八十桌客人全都会被炸死。
曾海泉:5点10分打了一通电话,5点24分打了一通电话,5点28分又打了一通电话,爆炸了。
爆炸发生后曾海泉和大批刑警赶到现场,歹徒声称如果不付钱爆炸将继续发生,就在这时曾海泉穿上防弹背心带上钢盔走进现场开始勘查。排爆队员认真查找了几遍之后,并没有再发现别的爆炸物,这时民警全力投入破案。如此狠毒的手段,这究竟是谁干的呢?当很多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曾海泉却觉得这起案件有些不寻常。
曾海泉:第一个时间,它时间比较早,因为大年三十吃年饭,一般是在6点半以后或7点左右,一边吃年饭一边看除夕晚会,它5点28分爆炸,这个时候顾客还没有到现场,第二个它炸的是大堂不是饭厅里,如果饭厅里就是对准群众了。所以总的来看,它这个案件不是对准群众,好像是对准饭店。
此外曾海泉海还注意到歹徒要求十分钟内收到转账,这似乎太急了点,因为作为常识谁都知道就算饭店想要给钱,十分钟的时间,也不可能办完银行一系列繁琐的手续。
曾海泉:这个十分钟的时间是不够的,他要求十分钟办到,他是信口开河说的,他不是真的要钱。
那么爆炸的地点为什么偏偏选在既空旷有没有什么贵重物品的大堂呢?
曾海泉:是一种掩盖他的作案动机目的,也是掩盖他的心理。犯罪痕迹明显提示,犯罪嫌疑人搞爆炸的动机不是对准顾客,是什么目的呢,是要让酒店难堪,让它没有面子,大堂是酒店的面子,大堂炸了,酒店绝对没有面子,所以我们就根据现场,心理痕迹的提示,我们认为这起案件还是有因果关系。
既然确定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想让饭店没有面子的人肯定是饭店曾让他没有了面子,那么饭店曾让谁没有了面子呢? 顺着这条思路民警很快找到了2001年年底曾在好清香大酒店举行过婚礼的沈金平。
犯罪嫌疑人沈金平:那天本来订桌订好了,我过去的时候,人家一辈子就这么一天,音响设备什么都没有,然后一个经理又凶地跑出来吵架,服务态度很不好,我就怀恨在心了,我就自己制造了一个炸弹。
在这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作案的时间地点和作案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是犯罪嫌疑人留下的看不见的心理痕迹,正是利用了这些痕迹,才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思路,进而获取了更多的线索。说起痕迹破案曾海泉总是神采飞扬,他已经是这个领域国内一流高手,科学和经验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曾政委最为人称道地本事。
曾海泉:就这么一个小事情他就要报复他,这个就反映他一个心理痕迹,除了上述的行为痕迹,心理痕迹以外,其实还有很多痕迹,我把它归纳成十一种痕迹。过去我们曾经讲到一起案件,是很好笑的案件,犯罪分子去偷东西,发现有苹果,就把它咬了一口,来不及吃了,又把苹果甩到那边又走了,苹果上留下一个牙齿的痕迹。牙齿里头有一个槽,就研究,谁的牙齿有这么个槽,这个槽不像牙齿不小心崩了一个缺口,好像是一种职业上的关系,想了半天,只有补鞋匠补鞋子的,线穿进去又咬着线拉了一下再穿过去再拉一下,会留下来一个缺口,结果案件破了,果然就是这个补鞋子的。
曾海泉管这种痕迹叫做身份痕迹,他认为任何一个出现在现场的人都必然会留下这样和那样的痕迹,即使破坏了现场,痕迹却不可能被毁灭掉。
曾海泉:他作完案件以后要破坏现场,又留下破坏现场的痕迹,又有新的一种痕迹出来,不是痕迹少了而是多了,为什么他要破坏呢,这个就是考虑到另外反映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情况了,所以他要把痕迹都完全消除掉是不可能的。
每当一起大案告破,曾海泉都要坐下来回顾总结案件的特点。几十年的积累,一整套关于现场痕迹的应用理论逐渐完善了。
| |
2004年1月5日,福建厦门湖里区的一位储户从银行提款后,遭人枪击被抢走四万元现金,由于特殊的现场环境凶手瞬间消失在人群中,侦破工作难以开展。曾海泉第一个到现场,通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排除了两人合伙作案的可能性。这给警方破案提供了很好的依据,避免走弯路。两天后作案人和另一名提供枪支的犯罪嫌疑人被捉拿归案,一起在厦门影响较大的案件在60天之后成功告破了,像这样的案件在曾海泉的刑警生涯中已经经历了很多。
当了三十七年的刑警,曾海泉记不得自己破过多少案子,但每一个有特点的案子都被他记录在案,变成了一个个小故事,时常讲给身边的人听,他这个习惯源于二十多年前他一段教书育人的经历。1978年公安工作逐渐恢复正常,刑事侦查技术重新被摆在重要的位置,这时一直潜心研究业务的曾海泉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全省刑警业务培训班上,曾海泉被聘为教员。
曾海泉:其实这个当教员对我是一种提高,我又通过把原来学的东西进行梳理、提高、总结,形成了我的一个教材,这个时候我再去给学员上课,我又提高了。
这段经历让曾海泉受益颇深,他既要在繁杂的案件中忙碌,又不得不坐下来静静地思考,他的理论研究也就从那时开始了。如今曾海泉也总是乐于将自己的经验与身边的年轻人分享,而一些有心的年轻刑警总能从这些故事里学到许多破案的技巧和经验。
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二大队副教导员 尤辉:平时很注意和他聊天呀,跟他在聊天的时候就积累了一些破案经验,他去看现场的时候,我们也跟着去,有时候自己跟着去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说受益非浅呀。
刑侦支队二大队的副教导员由辉,一直和曾海泉在一起工作,曾海泉现场的分析和推理方法对他办案有很大影响。一次一家高尔夫球场的更衣室被盗了,七个衣柜里的贵重财物和汽车钥匙被偷走,一辆高级轿车被盗。当由辉到了现场以后,他向曾海泉一样仔细勘查了现场,他发现衣柜的门和锁都完好无损,丝毫没有被撬过的痕迹,于是他也想曾海泉一样开始推理分析。
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二大队副教导员 尤辉:没有什么痕迹呀,对我们来说只有什么、钥匙不用讲。这个家伙肯定在这边盯点,配过七把钥匙,一次性收获。因为钥匙有条件去配呀,你去打球他给你钥匙,打一个高尔夫球要好几个小时,你找一个小弟两个人合伙开着摩托车去配一下再送回来,是不是很有这个条件呀,我们分析出来的时候,大家也说对对,这应该来说就是这个样,是不是,分析出来谁也不会去反对呀。
但是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破案,民警的工作量就大的惊人,两年来到球场打球超过七次的所有顾客都会成为嫌疑人,而且这样一个大型的球场,客人来自五湖四海,找人谈何容易。尤辉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不知该如何寻找案情的突破点,难道曾海泉的破案思路在这里不实用,还是自己在哪里有一些判断失误?尤辉这个时候真有点着急了,下一步究竟应该干什么?总不能一个一个去排查可能的怀疑对象吧? 在案情分析的关键步骤陷入困境。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破案思路出了问题,一筹莫展之际,只好把曾海泉请到了案发现场。不得已他把曾海泉请到了案发现场。
尤辉:不仅打球的是我们侦查的方向,还有反映说里面的员工,接触过钥匙的员工我们都得怀疑。
曾海泉:你是不是把整个案件搞得太大了,太大了以后就造成破不了案。
曾海泉来到现场,当他重新勘查了一遍之后,他断定作案的只有一个人,也只来过一次,而且很有可能是盯着那辆高级轿车来的,然后顺手牵羊偷了其他物品,顺着以车找人思路,案子很快破了。让尤辉没有想到的是两种破案思路的差别居然只是他忽略了一个极其微小的痕迹,因为他是站在衣橱外面看的现场,而曾海泉则钻进了衣橱。
曾海泉:我人站在衣橱里头看外面,我感觉到他有撬的印痕,只是很轻微,这个橱子有一个特点,这个橱子很高轻轻一撬这个门就变形了,门锁就失去了作用。所以最后我确定,他是撬不是用钥匙,所以侦查方向就不一样了。
在确定了是撬门偷盗之后,再联系到其它几起尾随车主盗车的案件,于是一个正确的破案思路就形成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起案子让尤辉着实捏了一把汗,这也成了尤辉记忆深刻的一个案件。
尤辉:你看这个简单不简单,其实看完之后,我们谁都说很简单,但是我们的技术员,年轻的技术员,还有我们这么多侦查员也不算年轻人呀,也都是老侦查员了,谁也没发现这个事情,就是那一点点的撬痕,那你下次轮到我再去看这种现场的时候,我还当刑警我就记一辈子。
很多年轻的刑警在跟曾海泉的朝夕相处中一天天成熟起来,7月18 日尤辉调动了工作,到湖里分局就任刑警大队大队长。而他到任的当天,辖区内又发生了一起保险柜被盗案,这已经是两个月来的第三起了。前两起还没破,这起案子的侦破条件又不太好,有些为难的尤辉又把曾海泉请来了。原本只有一墙之隔的现场,曾海泉却绕了一大圈,他要体验犯罪嫌疑人可能的行走路线,不放过任何一个发现线索的可能,他这么做也是为了告诉这些年轻的刑警,必须做好现场勘查这是破案的第一步。
认真研究案发现场是接手一起案件的关键,尤辉前一个案子的失利,让曾海泉思考了很多,在案发现场,年轻的办案人员缺乏的是细致的分析和侦察能力,经验看来需要积累和沉淀。曾海泉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所得传授给队员们,这里的学问可是太深了。
曾海泉:做这些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多的吸收现场的信息,也就是现场所应该吸的信息,你都要把它吸收,都要把它发现,把它采集,把这些信息把它集中起来,变成一种你今后研究案件的思路,这个思路清晰了,准确了,那么它的侦查方向,侦查措施也就准确了,侦查方向侦查措施准确了以后,这个案件破案应该讲概率可能性就会大一点,就不会走弯路。
经过曾海泉一番讲解分析,案情逐渐明朗起来,按照他的思路侦查员马上开始调查走访,这宗系列保险柜被盗案初步有了眉目。
从1983年曾海泉担任领导职务以后,他便把他关于现场痕迹的研究带到了他所带领的每一个集体,在他的身边一批优秀的刑警渐渐成长起来,案子破得多了,曾海泉也慢慢有了些名气,一些媒体也送给了他各种各样的称号,这让他感到惶恐。
曾海泉:福尔摩斯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人。
关注曾海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现,那就是曾海泉的家里并没有什么证书奖状,他也很少有属于他个人的荣誉,很多年以来,除了他的课题以外他真正在意的东西很少,但有一件事二十多年来却让他一直耿耿于怀。 1972年的一天曾海泉接到了一起命案,在现场侦查员提取到一枚带血的指纹。
曾海泉:明显跟死者对了肯定不是死者的,肯定是犯罪分子的。
曾海泉用这枚指纹作为重要线索,和周围几个怀疑对象一一比对 。
曾海泉:跟这些关系一排对不上。
侦查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案件陷入了绝境。
曾海泉:结果这个案件没有破。
这件事过去了很久,曾海泉才突然想起要回过头去化验那枚血指纹,然而化验的结果让他吃惊的目瞪口呆,原来那枚暗红的指纹不是血而是红色的油漆。
曾海泉:既然是油漆指纹就不是犯罪指纹,我们整个侦查的思路就完全错了,侦查方向也错了,
侦查途径也错了,这个案件对我教训太深了。
二十年前这件案子的疏漏,跟当时简陋的办案条件也有关系,如今有了先进的刑侦手段,曾海泉仍然对它念念不忘,仍然希望有一天将那个漏网的凶手绳之以法,这个案子成了曾海泉经常给年轻的刑警们经常提起的往事,他告诫着作这份工作的人任何一个细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像遗留在现场的痕迹一样,留在心里难以抹去。
曾海泉:我这一辈子干刑警,我是不后悔的,一如继往,我愿意继续把我这辈子剩下的不多的时间都投入在刑警的岗位上。
曾海泉已经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他现在考虑最多的就是怎样把身边的队伍带好,怎样让自己身边工作的那些年轻的刑警们,也像他一样,能够成为犯罪现场的“痕检专家”,让那些狡猾、隐秘的罪犯一个个露出马脚、遁出原型、落入法网,他相信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责编:西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