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1日 08:37 来源: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消息:未来3年,广州市将投入近50亿元用于基础教育建设;广州市属的大批农村中小学校是主要受益者,每年直接受惠的农村学生近30万人。
今后,广州城郊城镇的农村孩子将从小学开始就和城里孩子一样学英语、学电脑、学艺术、学体育……
引子
●2005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各大主流日报在头版上都醒目地报道了部署来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透过新闻,人们看到了这样的决策信息: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会议强调要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2006年开年第10天,身居羊城的市民看到了《广州市创建教育强市基础教育建设补助投资方案》。透过《方案》,人们看到———未来3年,广州市将向基础教育建设投入49.56亿元,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是主要受益者。知情者说:这是建国以来广州市集中财力发展农村教育力度最大的一次。
●瓶颈在哪
广州能否建成教育强市,关键看农村
在许多市民眼中,广州是改革先行的经济发达地区,有着众多软硬件都令人骄傲的一流的大中小学,如享誉海内外的中山大学,办校逾百年的广雅中学,从清代就设馆育人的朝天小学等等。谁都不会怀疑古老羊城的人文环境敬重读书是既有传统优势,又有经济实力。然而,当你细心观察,就会进一步发现,即使是在这样的大都会城市,教育的均衡问题仍不是小事,突出的薄弱环节就是大城市周边的农村教育明显滞后———农村学校和城里学校的落差很大,就是发达一点的农村和尚不发达的农村,办学实况差异也很大。
期末到了,当我们从市中心向着郊外驱车,半小时后再走进乡间、甚至国道旁的那一所所农村学校,对比就出来了。尽管城里学校已经普及了英语教学,开设了电脑课程,用上了投影仪教学,有的还有塑胶跑道的运动场,有高质量的游泳池,但在乡间的农村学校里具备这样条件的就屈指可数。
记者走进从化市一所办在村子里的普通农村小学。课室走廊墙壁上刷着的各班考勤表显示,这里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班上学生多则30来人,少则15人。由于人口和地理的因素,这所农村“麻雀学校”的语文、数学老师都是一个人上3个年级的课程,英语老师一个人要在两所学校来回跑,为两个学校的孩子们上课。
广州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尽管广州2002年便开始推进创建教育强区、教育强镇,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但对照广东省的有关要求,广州离教育强市的“硬件要求”还有相当差距,问题突出在农村。例如,在全市的37个镇中,被评为教育强镇的只有13个,比例不高。又如,按有关规定要求建设规范化的269所中小学里,尚有173所还未能达到要求,这当中农村学校占了绝大部分。
广州尽管是大都市,但农村教育的规模不小,涉及面宽,普遍存在学校布局分散,教育信息化程度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这些问题一直是广州基础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难点和重点。尤其是在广州近年成功地对老城区特困学校大规模进行了改造,创办了数量可观的一批示范性高中后,下一步广州能否建成教育强市,瓶颈就在农村。
●辉煌再创
农村孩子都能上学了不起,能上好学就更了不起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历任党政领导都在城乡教育上出过不少力,做了不少实事,广州市也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普及小学的任务,在1990年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于1999年提前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响当当地走在全国大城市前列。
近年,为发展农村教育,广州市建立了“以县(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了区、县级市政府对本地义务教育的事权、人权和财权,撤销了镇教办,在不占用教职工编制、不挪用基层教育经费的原则上,建立了镇级教育指导中心,负责指导镇街中小学教育工作。各级政府都加大了投入,在2001年—2004年,广州市财政对农村区、县级市教育的年转移支付资金从5386万元大幅提升到36141万元。这些政策和机制,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得以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学校建设的必要资金基本得到保障。此外,各级政府为加大农村扶贫力度,明文规定凡持有“广州市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特困职工证”的农村贫困家庭,按照“一费制”标准,学校免收其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杂费,有效控制了农村中小学生的流失。
元旦前后,当我们走进白云区一所极不起眼的乡村小学,见到的校长、老师都这样说:“以前村里孩子辍学的事还是挺多的。但近年我们有一种家访不用使了———那就是动员家长让子女继续上学。因为村里已经基本上没有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了。”
农村孩子现在都上学了,这的确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进步。不过,虽然有学上,但农村上学的质量和城里的还大不一样,这就是今天需要继续解决的。这个课题解决好了,谁又能不说这就是辉煌再创?
●重点作为
突破瓶颈,政府向农村加大投入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办好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在构建和谐社会、强调向教育公平方向发展的时期,尤其需要政府对此“重点作为”。在“作为”过程中,政策的制定、财政的投向至关重要。
1月10日由广州市政府正式对外公布的《广州市创建教育强市基础教育建设补助投资方案》,指向十分明确,就是要突破农村基础教育薄弱这一瓶颈,把党中央提出的向农村倾斜战略决策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方案》的制定历时近两年、经过“四上四下”反复征求意见,吸收了许多专家的建议,整体合计49.56亿元的专项资金将向四个方面投放:一是加大对中心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向中心镇倾斜、优先安排中心镇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确保中心镇学校建设达标,争取将中心镇率先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二是加强农村地区初中学校(含完全中学)的建设,按高标准加快初中规范化学校的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初中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目标是3年后,广州市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都将达到24个班以上的规模,办学条件将明显改善。三是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学校,引导中心镇周边地区的生源向中心镇的学校集中,逐步撤并布点分散、规模偏小的学校,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中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效益。四是实施农村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示范带动、重点突破、注重实效”的原则,力争用3年时间,使中心镇学校100%开设信息课,全部高中建有校园网,所有中学接入市教育科研网,80%的小学实现“校校通”,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使市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覆盖范围延伸到农村地区,从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共享,整体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在对这些专项资金作投放计划时没有采取平均发放的办法,而是坚持向困难大、财力弱的地区进一步倾斜,目的是力求加快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如市里对财力较弱、工作难度大的从化市、南沙区,投放的生均补助标准都接近或超过3000元;对于财力较好的番禺区则只予适当补助,而对财力基础雄厚的萝岗区则不予补贴,由其自行解决。
●城乡同乐
让农村和城市的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比拼
记者采访证实,《方案》在2005年12月上旬获得广州市委通过,随即全面启动。多个经济相对落后的村镇在元旦前夕已经拿到第一笔补助资金,截止2005年底,市财政向全市农村范围已经落实的项目拨款合计4.6亿元。
从初步了解到的基层反映看,各镇、村对此《方案》拍手欢迎。
首先是区镇管教育的“当家人”,他们普遍认为这真是“雪中送炭”。有的更进一步表示,有了上级政府的这针“强心剂”,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启动资金,他们就可以更多地想办法,尽快使学校面貌和环境改观。从化市委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表示,尽管自己管辖的地区家底薄,但一定要克服困难,用好这次难逢的好机遇。
其次是中小学的校长们,他们从各级政府“拨钱”的力度,感受到真的有希望了,可以做一些期待了多年的事情了。例如,有位规模很小的小学校长一直就很渴望能够和同行在教学业务上多交流,但现在他所在的马沥小学总共才只有10名教师,分别任教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交流无从谈起。
还有就是众多的家长,他们知道政府将投入巨资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他们的孩子将能够在规模大、办学条件好的学校读书。村民们说,这一次我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政府在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关注农村的教育事业了。
初步测算结果显示,完成本次投资建设后,广州市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将从总体上获得一次大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办学规模扩大。预计在减少一批规模过小学校的同时,可增加班数2000多个,增加学位11万多个,从而达到扩规模、增效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二是将增加一批规范化学校,其中规范化初中学位将增加27倍,每年可使11万名以上学生受惠;规范化小学学位将增加16万个以上,增幅为4倍。
专家预期:在基础教育方面,未来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村孩子,应该是有望和城市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比拼!(黄幸群 林洽生)
责编:刘彦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