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经结束,黑色七月已经过去。有道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考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自然是欢天喜地、一身轻松;考试失败,名落孙山的,想必是一脸懊恼、心绪不佳。每年的高考,包括初中升高中的“中考”,都让考生和他们的家长急一身汗、掉一身皮,甚至可以用“残酷”两个字来形容了。
高考结束后,有人就开始炒高考状元,报纸、电视、网络随处可见。什么座谈、专访、做客某某网,忙得不亦乐乎。高考状元一夜成名,有的甚至一篇高考作文就扬名天下。其实,高考状元的710分与不是状元的709分或者690分没多少区别,应试教育“造就”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到底多高还是个未知数。一个社会,如果钟情于“状元”,热衷于炒“状元”,这个社会就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
中国的求学者多,要求一考以改变命运的人多。相对来说,大学少,大学的门槛高,这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因此,每年高考,总有许许多多的学子不能如愿以偿。这种状况的彻底改变,有赖于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提高,也有赖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还没有实质性改变的今天,要让“残酷”的高考变成“温柔”的高考,显然是不可能的。
俗话说,条条道路同罗马,考上大学的,自然有了一个新天地;没有考上大学的,也不必灰心丧气,只要矢志不移,发奋努力,也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人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说实话,许多落榜生的才气和素质,并不比所谓的“状元”差。分数不可能衡量出人的一切,会考试,将来不见得会做大事;考试考得不好,也不见得将来成不了气候。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这个问题上要有现代意识,要引导人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要努力促进高考制度的彻底改革,而不要去炒什么“状元”,去无意中增强国人根深蒂固的“状元”意识和光宗耀祖意识。
鼓励落榜生不是怜悯,更不是故意做秀,而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对所有奋斗者的肯定和支持。将来,当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取舍制度更趋合理,当我们的社会更加成熟和理性,当个人奋斗的渠道更加多元化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现在人的“状元情结”,是不是会叫人哑然失笑呢?(建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