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财经新闻


税收黑洞:每年吞噬4000亿   
08月20日 17:03

    
——访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院长贾绍华博士



    
——去年中国排行榜中的富豪,仅有4人纳了税——


    中国经济时报消息:

    引出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的是美国人,美国《福布斯》杂志,去年用其一贯的手法评选了“中国富豪排行榜”。发现排行榜中的富豪,仅有4人纳了税;掀起中国查税风暴的是刘晓庆,这样的名人富人逃税,使人们拍案惊起。

    其实,谁都明白,中国的税收流失并不仅仅体现在个人所得税上。来自国家税务总局的调查显示,仅跨国企业逃税额一年就高达300亿元人民币。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税收流失的规模到底有多大?

    记者近日看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一书,多次要求采访该书作者贾绍华博士,都因各种原因被婉拒。前不久,在一位朋友引见下,记者才将他“堵截”在301医院的病榻上,由于抹不开面子,他终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税收流失规模说法不一,似乎准确计算流失数额相当困难,您估计税收流失的规模有多大?

    贾绍华:准确计算流失规模的确十分困难。我国税收流失的规模究竟有多大,见诸报刊的说法不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是从1997年开始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经过多年探索,初步摸索出利用全面统计数据,结合个案调查和国、地税基层征收单位实际征收情况的分析,以及对未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地下工厂的有关资料分析后进行测算的。首先,将税收流失划分为“地上经济”流失和“地下经济”流失。地上经济流失又分为非农物质部门,即扣除农业部门以外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所有部门的税收流失、进口关税流失、个人所得税流失,三项汇总得出地上经济税收流失规模。再加上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即为我国税收流失的总体规模。自1995年至2000年,每个年度税收流失的绝对额均在4000亿元以上。

    记者:您如何看待每年4000亿这个流失规模?

    贾绍华:这个测算规模虽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我国目前税收流失的实际情况,但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税收流失的基本状况。“九五”期间,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10.3%上升到2000年的14.1%,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高于GDP的增长,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等综合治理税收流失取得的。这种情况也可以从税收流失率的变化得到进一步证明。1995年我国税收流失额为4474亿元,当年税收收入为6038亿元,税收流失率高达42.56%,而2000年我国税收流失额为4447亿元,当年税收收入为12582亿元,税收流失率为 26.11%,减少了16.45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说明,最近几年加强税收监控、打击税收违法犯罪等方面成效明显。

    记者:您认为我国税收流失有哪些渠道?其根源何在?

    贾绍华:税收流失的渠道很多,多数还很隐蔽,主要有几个方面:偷税、漏税、避税、出口骗税、越权减免税、抗税、以费挤税、应税未税、隐形收入与地下经济的存在等。影响税收流失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税源信息不对称,纳税人偷逃税代价,税务机关对偷逃税的查获率,稽查处罚率和执行手段,纳税人的行贿与政府公务人员的“寻租”,社会上存在的“厌税”心理,等等。究其根源,还在于一些纳税人,甚至个别地方和部门的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谋求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追求畸形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也在于税收法制不完善,财税体制不规范,征管制度和手段不健全,处罚不严,征管信息化程度不高,以及制度缺位所引起的“寻租”行为,等等。

    记者: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些顺口溜:“要想经商,全靠工商;要想致富,全靠税务”,“要想肥,靠偷税”,偷逃税似乎算不上什么可耻的事,而西方发达国家公民一般认为人生有两件事不可避免:死亡和纳税。偷税被称为“国家的敌人”,是比偷窃国家财产还恶劣的行为。 您如何看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

    贾绍华:我认为,这是一个纳税理念的问题。计划经济年代,国有企业长期实行的所有利润由财政统收统支的做法,使群众普遍比较缺乏纳税理念。改革开放以来,经过1983年、1984年的一步、二步利改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及多年来的税收法制宣传,这种情况已有明显好转。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人们的纳税理念仍然比较淡薄。税收理念的更新和税法意识的增强,将是改革以来我国税收领域影响最大、波及最广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也是减少税收流失的重要出路之一,可以说,任重道远。

    记者:现在有一些人认为最近对刘晓庆涉嫌偷税案件的查处是一场针对富人的运动。您对此如何评价?

    贾绍华:刘晓庆涉嫌偷税,这仅仅是她个人涉税犯罪行为。在一些地方和领域,税收犯罪和流失所造成的巨大财富效应,激活了有关市场主体,这些人利用计划经济被打破和市场经济尚不健全的过渡期,抓住机会偷逃税收,非法完成原始积累。自我调整社会等级地位的欲望和梦想,促使一些人前赴后继、铤而走险,就像割春天的韭菜,割了一茬又冒出了一茬。刘晓庆一案就属于其中的典型例子。税收流失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威胁,已成为多方关注并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点问题。

    记者:据了解,中国税收增长速度正在放慢。有学者认为,最近的查税风暴与税收增长速度放慢有关。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您是否认为当前的税收增长速度会影响宏观调控特别是财政调控的效应?

    贾绍华:所谓的“查税风暴与税收增长速度放慢有关”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知道,税收的增长与GDP的增长是同步的,今年1至7月,我国税收收入与GDP继续保持同步增长的态势。即便如此,我们仍需加强税收征管,减少税收流失,确保经济增长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所带来的税源增长。从另一方面来说,税收流失会弱化税收对宏观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作用,使“相机抉择”的税收传导机制失灵或部分失灵。也会导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劣企驱逐良企”的市场效应;还会影响税收体系的内在弹性,增加逃税的动机和复杂性,进一步引发税收流失。所以,严堵税收流失漏洞,是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驾护航”。

    记者:有些人不是不想纳税,而是他们有这样的担心:我们纳税人的钱用在点子上了吗?如果税收不能够完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么老百姓的“厌税”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是否是可以理解的?

    贾绍华:我认为一方面,“厌税”情绪的滋生的确有其一定的土壤存在:收入分配不公,政府支出的透明度不够,乱收费、费挤税等情况,使纳税人在权利与义务之间产生了不平衡的感觉。另一方面,这也暴露出某些公民纳税理念还比较淡薄。毕竟,从自己口袋里主动拿出钱来纳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税收,国之何有?又怎么满足人民对公共产品诸如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需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依法纳税是纳税人的一种责任。

    记者:加入世贸组织后,针对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我国应如何加强国际反避税工作?

    贾绍华:近年来,我国的涉外税收增长很快。1992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2000年达到了2217亿元,六年间我国的涉外税收增长了22倍,占全国工商税收的比重达到17.5%。涉外税收的迅速增长与目前开展的反避税工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许多跨国公司利用公司内部贸易以转让定价的形式进行国际避税,致使税收大量流失。加强国际反避税工作,有四点很重要:一是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转让定价控制机制;二是建立高效严密的“征、管、查”三位一体的征管体制,实施对跨国纳税人的监督管理;三是加强国内外协作,通力开展反避税工作;四是建立一支精干高效、业务精湛的国际反避税队伍。

    记者:看来,税收流失的确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那么,治理税收流失也就不能靠单一的政策措施,它需要综合治理,那么,在您看来,需要采取哪些综合性措施呢?

    贾绍华:我认为,首先,必须避免制度漏洞导致的税收流失。比如,针对增值税抵扣凭证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采用销售实耗扣税法予以弥补。对于企业所得税,当前比较迫切的是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规范企业所得税的各种优惠措施。对于个人所得税,要逐步从现在的分项计征到综合所得计征,建议全国人大通过立法明确税务、银行、公安、工商、检察、海关在税收管理方面的责任,并逐步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通过统一个人身份代码,建立统一的银行存款、社会保障、纳税登记的代码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基本账号和代码管理制度,稳步推进交易结构的货币电子化,增强税务部门对税源的监控能力。

    第二,要清费立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彻底清除“费挤税”的源头;同时,继续加强对走私、地下经济的打击力度。

    第三,要树立“科技加管理”的治税理念,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模式,进一步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第四,坚持依法治税和以德治税。要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也要加强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加强对税务干部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税收执法水平。(王延春)



责编:杨洁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相关新闻
刘晓庆被捕后的新现象 北京市7月补税一亿多(08月20日 07:29)
圈内人惊曝明星偷税漏税技法(08月19日 17:27)
中国高收入阶层为富不税问题调查(中)(08月15日 09:33)
中国高收入阶层为富不税问题调查(下)(08月15日 14:57)
“要富贵 去偷税”——论逃税的民间基础(08月08日 13:27)
金大中大儿子因逃税受贿被送上法庭(08月03日 10:37)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