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出国走一走,就会很容易发现中国制造的产品。一些人在国外想买一件纪念品带回来,等回家一看竟然标着“MADE IN CHINA”的字样。不容否认的是,“中国制造”正在走向世界,但也面临种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今天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个详细的解答。
制造业,中国经济的引擎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中国制造”的重要地位可想而知。邱晓华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增长。
在今天举行的“2002中国经济增长论坛”新闻发布会上,邱晓华列出了四个方面的例证,以支撑自己的观点: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增加值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基本上维持在40%以上;二是中国的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制造业;三是制造业吸收了接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有将近一半流入了制造业;四是制造业是中国最大的出口机器,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接近3/4的外汇收入。
制造业,中国经济的优势
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化步伐日益加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中国而言,未来的比较优势在哪里?邱晓华说,仍然在制造业。至少在21世纪的前20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邱晓华认为,尽管现在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但制造业的存在意义并不会下降。对于中国,我们的工业化尚未完成,不可能强行超越工业化阶段追求和发达国家同样层次的产业结构,仍面临工业化的艰巨任务。而对正在进入信息社会的发达国家,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关系也不是谁替代谁,或者两者择一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邱晓华说,许多研究表明,巨大的市场容量,使制造业发展成为可能,而高速、优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更是制造业成长的保证。另一方面,中国采掘业由于资源的限制,不大可能有过去那么大的发展空间;服务业的发展本身又依赖于社会结构性的变化,只有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服务业的发展才会有稳定的根基。因此,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优势。
“中国制造”,面临新挑战
由于中国经济的成长以及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中国有可能从制造大国变身为制造强国,但中国制造业的成长仍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邱晓华说,应该承认,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因为,在很多领域,就产量而言,我们都名列世界第一。但我们的产品品种少,档次低,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低又是公认的事实。电子信息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力,但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都要进口。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现在还不是制造强国。
邱晓华认为,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在日益成为全球性共享资源,外资的进入一方面对中国经济有巨大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使国内产业的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而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面对的国际市场壁垒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需要各方面高度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