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中国文化和文学
南京大学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表彰的全国优秀高校青年教师朱寿桐博士前不久去美国哈佛大学做了半年的访问学者,他在那里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文化氛围。他的课题是研究美国现代作家白璧德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之所以选择哈佛,是因为白璧德生前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而当今美国最有声望的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也在哈佛,他叫杜维明,是华人,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院长。
接受朱寿桐访问的是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白璧德、杜维明,燕京学社,比较文学系,和风尘仆仆赶来的朱寿桐教授相互关联起来,不是已经透出了哈佛大学浓浓的中国风情?哈佛大学还有一个醉心于东方文化和文学研究的系科,在世界上也是响当当的,那就是东亚系。东亚系对中国文化、文学也是情有独钟,出过一大批研究成果,有许多声名远播的“中国通”。
处处都闻汉语声,中国风情最迷人
哈佛大学的人知道朱寿桐是从中国来的,纷纷想利用这个机会练练汉语。朱寿桐平时到图书馆借书,到系里办事,与哈佛大学的职员打交道,时常遇到一些人和他讲汉语,有的还向他讨教怎样才能说好汉语,朱寿桐心中充满喜悦,中国的影响力确实在提高,中国的魅力确实在向全世界辐射。他不由感叹,本来到哈佛是想多说说英语的,却陷入说汉语的包围圈之中了,成了义务汉语教员。
在哈佛各个系科任教、留学的中国人很多,中国人老乡观念特别重,经常是三天一聚,五天一“撮”,相互交流,互通有无。老乡相逢当然不说英语,都争说汉语,乡音字字都是情,句句声声都醉人。
在哈佛听关于中国的讲座
令朱寿桐印象深刻的是去东亚系听前欧盟驻中国代表开设的系列学术讲座,题目是“当代中国研究”。
这个有关中国的讲座很有吸引力,由于是开放式的,朱寿桐环顾四周,发现各种肤色、各个年龄段、各种身份的听课者济济一堂,还有不少老态龙钟的绅士和太太,他们打扮得很庄重,教授说什么,他们都能相应地拿出什么参考书来,认真做着笔记。听美国教授介绍,听课者中有许多是住在附近的居民,他们也可以参加考试,只要到教务处交钱备案即可。朱寿桐很感叹,高等教育不只是学校的教育,而是社会的高层论坛。确实应该重视与整个社会的交流,而不是把自己关进象牙塔里,只考虑估算有多少论文发表和被引用。
美国教授的中国情结
哈佛大学是藏龙卧虎之地,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在那儿当教授。有一位美国学者作家叫丹尼尔·贝尔,是犹太人,已八十多岁了。他的一本名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在中国出版过,对中国经济学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尽管他不懂中文,但他的书房里摆放了许多中国的收藏品,有京剧脸谱,有陶罐,他兴致勃勃地一一拿着指点给朱寿桐看,他说,他没有到过中国,非常遗憾,但他一定要去中国,因为在中国有很多他的读者。他告诉朱寿桐,尽管他不是研究中国的学者,但是他向往中国,深深被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所吸引。
学术沙龙“剑桥心语”
哈佛大学的几个华裔教授有一个学术沙龙叫“剑桥心语”,主要讨论中国文史,主持人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的女儿赵如兰,她是哈佛的退休教授,已八十多岁了。这个沙龙就在她的家中举办,来参加的人除了哈佛本校的师生,还有许多是热心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波士顿地区的学术爱好者,有医生、有教师、有白领。在哈佛,这种华裔教授开设的学术沙龙非常多,实际上成为以哈佛为中心辐射整个波士顿地区的华人联谊圈了。
华人开办的学术沙龙很有中国特色,一般都是边学术,边吃,吃的是有中国风情的水饺或汤圆,有一班人忙于学术讲座,一班人忙于锅碗瓢盆地烧煮,好不热闹。(吴跃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