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科技新闻


【教育】由哈佛博士风波质疑:文凭是否就等于水平?  
08月06日 16:06


    
哈佛大学


    据新华网8月6日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否取决他在国外读到了博士学位?企业和学校需要的,是英雄不问出身低,还是一定要纠缠于“哈佛博士”的情结?百万年薪的归属,引发“假学历”的争执,那么“百万年薪”的本身,是不是也要遭到质疑呢?个人的学历是要对供职单位负责,还是要对公众负责?学历是不是一个人的隐私?作为媒体是否有权利去对个人的学历孜孜不倦地追根究底?如果能力已经得到所在企业的认可,那么学历是不是还要给公众和媒体一个交代?

    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原副院长陈琳先生,因为自称“哈佛博士”,给自己惹来了大麻烦,有报纸质问:我们凭什么相信你是哈佛博士?进而一场针对陈琳的“文凭打假”运动全面展开。当然,我们无意参与论证陈琳这个哈佛博士到底是真是假。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对陈琳“哈佛博士”身份的真假如此感兴趣,却对他到底有没有与身份相称的真才实学一点也不在意?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这个社会,在我们的一些人中,主流价值取向是这样的:一个人有没有真才实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一张像样的证书。或者说,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我们更乐于倾向形式。若此,我们只能说这是我们的大悲哀,因为,我们的关注偏离了方向。本来实质更重要,但我们眼睛盯住的却是形式。

    媒体对陈琳进行了一番近乎福尔摩斯式的调查,其责任心令人称道。遗憾的是,虽然报道通篇看来都像在证明陈琳“哈佛博士”货真价实,但是报道仍给人一种否定的倾向。其实,我们认为陈琳是不是“哈佛博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水平如何。

    我们的遗憾就在这里。现在,没有人在意陈琳的实际教学能力或翻译水平怎么样,他们认为只要将陈琳的身份弄个水落石出就万事大吉了,至于他实际水平怎么样,那是无关紧要的。我们认为不然。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本事,他拥有“哈佛博士”的证书又有什么意义?如果一个人有一身真本事,即使他没有上一天学又能怎么样?

    我们由此想到假文凭在中国的泛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太在乎那一张“纸”了,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取舍全凭一张纸而来,我们必定会将他的能力、学识、修养、经验等置之不理或等闲视之,这无异于将他往文凭需求的坑里推,假文凭大行其道也就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文凭和学识、能力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这是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遗憾的是,我们仍然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论证给人们看。齐白石没有进过学堂,按常理说应该是一个标准的文盲,但是,他在国画上的造诣几人能比?曹雪芹也不是什么文学科班出身,《红楼梦》这样的伟大著作几人能写?相反,中国历史几千年,金榜题名者无以数计,光状元就出了好几百号,真正出色者几人?

    我们当然不能蔑视文凭,但是我们同时也不能崇拜文凭。当我们今天津津乐道于“文凭打假”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事实上已经陷于“文凭崇拜”的陷阱?

    高考招生已开始,必定又有一大批孩子被拒绝在大学门外。这又让人想起每年7月份我们习惯对高考落榜的孩子说的那句话:“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考不上大学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能气馁,只要努力,前途总是光明的……”事实上,我们却在制造着文凭的神话,没有文凭就别想在这个社会出人头地。实在不知道对那些没有大学文凭的孩子,这种冠冕堂皇的说教到底有何用处。

    新闻链接

    经过近两个月的舆论风雨,陈琳这位中国第一个毕业于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的博士学者,渐渐地开始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回首过去的风波,他向公众坦陈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我真的很想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些事!”——〔全文〕



责编:曲歌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新闻
【教育】哈佛博士陈琳与“山译”翻脸 相互指责不讲诚信(08月01日 11:29)
【教育】网络文凭≠大学学历——我国网络教育喜忧参半(08月05日 18:03)
留学归国人士学历认证逐渐升温(07月25日 13:15)
【教育】 真文凭上网公布 假文凭无处遁身(07月31日 16:00)
【教育】文凭腐败不可忽视(07月31日 15:08)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