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半月谈》文章:新农村建设 农民要唱好主角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0日 11:26 来源:
    专题: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

  新华社半月谈消息: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颇具启示和借鉴意义。请看半月谈记者的报道――

  六把钥匙开好一把锁

  在河南省邓州市汲滩镇张井村村委会大院的外墙上,有一幅宣传漫画:“三农”问题被画成一把锁,锁鼻上挂着六把钥匙。村支书孙永浩说,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都先由党支部提议,再交村两委商议,然后交党员大会审议,最后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做决议,这是“四道会”。决议形成后,还要公示并征求群众意见,实施结果也要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这是“两张榜”。如今,被形象地比喻为“六把钥匙开一把锁”的“4+2”工作法已成为村里议事办事的“铁章程”。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在邓州推行了10多年,但长期“空转”,核心问题是没有严格的村民代表制度做支撑。为了打牢民主“地基”,2005年邓州以10户或15户农民为单位,直选了3.2万名村民代表。市里给每个代表发“代表证”,代表照片上公示墙,明确了责任与权利。夏集乡陈营村村民程传明乐呵呵地说:“过去我是干部指派的村民代表,没有代表性,议事时心里没底,经过直选后,我敢理直气壮地代表群众了。”

  腰店乡燕店村支书牛正科告诉记者,去年,干部们想引资120万元建设一个砖场,党支部提议后村两委会议很快通过,在党员会上,我们让党小组长做党员工作,这一关也过了。到村民代表表决时,65名代表投了40多张反对票。他们说,砖场是个“地老虎”,太“吃地”。牛正科说:“过去,群众说不行,干部也要干;如今,干部没这个权力了。”

  记者在邓州采访时发现,随着“4+2”工作法的推行,县、乡两级旧有的工作机制正悄然变革。桑庄镇党委书记贾里坚直言道,“4+2”工作法使农村工作由传统的行政推动,一级压一级,转变为以群众为主体,让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不但改善了干群关系,不留后遗症,而且激活了农村的内生动力,事半功倍。

  集约经营趟出致富路

  黑龙江省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由原兴发村和西新村合并而成,共有926户3926口人,人均耕地5亩,2002年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03年,村里对农民贫困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村里真正会种地的农户仅占30%,维持收支平衡的农户占50%,有20%的农户种地年年赔钱。一家一户的承包方式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难以致富。

  在这种情况下,新兴村召开了两委班子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把他们的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村里,由村里集体组织种植经营。在大多数村民表示认同的情况下,新兴村迈出了关键一步:2003年秋村集体以每亩160元的转包款(比农民自发流转时的市场价高20~30元),从390户农民手中集中到1.3万亩土地。大部分土地流转回村集体后,村里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将全村土地分成三个区域,成立三个土地经营公司,每个经营公司由一人全权负责,并配备了一名会计和一名副经理。村集体给每个经营公司都定指标、定效益、定责任、定奖惩,并将负责人及会计、副经理的工资和土地作为风险抵押金,将工作绩效同其切身利益挂钩,从而使流转回村里的大片土地得到更好的集约经营。

  村支部副书记张春堂告诉记者,新兴村“买”回农民土地之所以能够经营好,还有一个原因是有农机作业合作社做保障。2003年,新兴村利用省里对农村投入大型农机具的契机组建了农机作业合作社,即“农民股份公司”。具体做法是:把省里补助的价值100万元的大型农机装备,按村民承包的土地“细化”成股份分到村民手里。村里出资98万元,也同样折成股份。农机作业合作社是村集体和村民共有的股份公司,几十台/套大型农业机械不仅可以满足全村的农业机械化耕作,还可以到外地打工。新兴村实行集约化经营后,村级积累和农民收入同时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村支书宋金贵喜滋滋地说,从2003年到2005年,不仅村里集约经营土地挣了钱,而且农民股份公司也挣了钱,村级积累2004年达到300多万元,2005年达到560万元。村民王国顺、刘泉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说,把地高价转包给村里后,每年一分不用投入就有了利润。重要的是,解放了劳动力后,打工、搞养殖、跑集贸,样样都能挣来钱。新兴村2002年人均收入是2342元,而2004年达到3870元,到2005年更是达到了4260元,3年来收入持续增长几乎是翻了一番。

  编制规划“三步”法 力克“建一片,荒一片”

  过去一些地方搞村镇整治缺乏科学规划,往往会出现“建一片,荒一片”的难题。2004年,安徽省霍山县与儿街镇在村庄规划编制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维护好农民的权益,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规划编制分三步走:第一步,草案形成后,征求群众意见;第二步,各村的规划草案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第三步,各村的编制方案汇总后,提交镇人代会表决通过。在规划编制之初,这个镇通过村民代表会、群众座谈会、村广播会,利用宣传栏、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将村庄规划的意义向每户农民宣讲,征求意见。在编制草案形成后,对所有村民公布,征求意见,并加以修改,之后再交村民大会讨论表决。这种做法使得村民对规划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纷纷提出大量的修改意见。 

  记者在这个镇山五河村关于规划方案的决议书上看到,上面清楚地写着同意30人,不同意0人,弃权2人,决议书上还有村民代表的签字。据了解,在规划过程中,镇里共召开群众座谈会86次,村民代表会11次,镇人代会1次,使规划方案既符合民意,又符合规划的技术要求。

  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以来,截至2005年6月底,全镇共有175户依照规划新建了楼房。这些楼房集中连片,样式美观,交通、电力、供水、通讯、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显著改善,群众十分满意。镇党委书记高若愚说,让农民参与使农民受益才是搞好村庄规划的根本啊。

责编:马芳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