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沿黄河中上游各地的采访中发现,目前黄河仍面临着工业污染治理举步艰难,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污染不断加重的状况,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污染最严重的甘肃至内蒙古河段,甘肃的炼油、宁夏的造纸、内蒙古的稀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污染源,结果一路下来,记者看到的是“人人造污染”的现状。黄河从上而下,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大污染源,在兰州、白银、石嘴山、巴彦淖尔、包头等地,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排污口,泛着臭味的污水“哗啦啦”地流进黄河。(8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如今,黄河之水不再被比喻成“跳进黄河洗不清”,随着流域内污染负荷的增加,跳进黄河只能喝污水,甚至是毒水。 一些群众说,他们已成了“污染难民”,庄稼浇的是黑水,村民喝的是毒水,他们恨透了污染企业。
黄河流域的污染让人触目惊心,而又痛心疾首。黄河绝不能再走东部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在向东部沿海地区招商引资的同时也应借鉴一下这些地区历史上是如何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的,从东部发展中吸取教训,从源头上控制污染,走一条良性循环的科学发展之路。说到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老百姓赖以生存水域的影响,有一首民谣非常形象:“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饮用灌溉;八十年代开始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这首民谣基本描述了上个世纪不同发展时期水质的变化。再看近年来淮河和太湖流域治理水污染所花的代价,就更清楚地看到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也曾遭遇环境受污染的困境和制约性矛盾,从而痛定思痛,在新一轮发展下决心不能再走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子。承载全国六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第三大河流淮河,是我国投入最多、开展污染治理最早的大江大河。而时至去年底,淮河污染严重反弹,主要水质污染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污染由地上波及地下,直接影响1.3亿居民生活。淮河污染治理耗时10年,国家、地方和众多企业投入600多亿元巨资, 而距离最初让淮河水质变清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千里淮河两岸居民成天都在为饮用水发愁。不让黄河成为第二条淮河,不仅是黄河流域的政府、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责任,更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23日胡锦涛总书记就“十一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等在河南等三省调研时强调:“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东污” 西进,是造成黄河流域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黄河流域,工业结构性污染十分突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一些东部污染企业在招商引资的旗号下乘机大量涌入西部地区,尽管这些“东资”西进短时间内确实使一些地方的经济总量有所增长,然而这种“东资”带来的还有“东污西移”,破坏了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加剧了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发展战略中应当把环境与生态保护、水质的维护和提升作为重中之重,在西部大开发中可以通过立法拒绝污染项目,特别是防止东部地区的淘汰落后项目转移到西部。与此同时,强化环保部门的职责,切实依法保护水资源,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取得同等效益。但愿黄河不要因为被污染而咆哮,期待她为受到精心的保护而歌唱!(作者:梁江涛)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