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打鸟”的风还是吹到了“00后”
面孔 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4日 10:29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王冬雪):最近,“打鸟”这个词在网上又火了,这是摄影爱好者们约定俗成的叫法,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每年三四月,鸟类进入繁殖季。此时,各大公园的“打鸟”人群成了春日里特有的景观。

玉渊潭公园是北京有名的“打鸟”胜地。定睛一看,眼前这处主要由退休人员组成的景观里,竟然还有个“00后”。

马力今年25岁,在北京拍了三四年鸟,是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理学专业的一名博士生。在北京,适合拍鸟、观鸟的公园数量很多,且每个公园里常见的鸟类各不相同。整个春天,他搭着地铁,辗转于各个公园。

凤头鸊(pì)鷉(tī)是玉渊潭公园所有鸟类中最受摄影师们青睐的“顶流”之一。每年一到3月下旬,就有众多摄影师全天守候在湖边拍摄鸟类照片。摄影师多为年龄较大的男性,有些已经头发花白。他们坐在湖边观察鸟类互动、交流拍摄技巧,一旦发现好的画面会立刻开启连拍模式。

自从喜欢上拍鸟后,每年的这个时间,马力都会来到此处用镜头记录凤头鸊鷉。“在同一地点记录同一种鸟,每一年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变化,捕捉它最精彩的瞬间,就最高兴了。”

今年3月下旬,恰逢颐和园桃花盛开,为拍摄桃花与翠鸟相映成趣的画面,早上六点公园一开门,摄影师们为抢机位上演“百米冲刺”。马力称,“跟高考考完后,校门一开,所有人一起冲出去那样”。

想要拍出精彩的“鸟片”,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此前,马力为了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拍摄红嘴蓝鹊,从清晨一直蹲守到下午。这种鸟警惕性高,善于隐蔽。等待它外出活动的期间,马力和同伴为避免惊动它,屏住呼吸,努力保持“静止”状态。

“鸟儿的世界特别奇妙。”马力对拍鸟的热情,一方面来自于拍鸟本身带给他的情绪价值。面对繁重的科研压力,到大自然中观察、记录鸟类的世界,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放松时刻;另一方面,马力的研究方向与森林栖息地、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记录并研究鸟类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对他的学术研究亦有所帮助。

谈及近期人们热议的“打鸟”热,马力认为,尽管“打鸟”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打鸟行为,但对鸟类来说,“打”或“shoot”本身都有伤害的意思,所以用“观鸟”和“拍鸟”等表述可能更好。

北京适合观鸟、拍鸟的公园里,都设有“禁止诱拍”“严禁投喂”等标牌。“拍鸟圈子对这类行为普遍比较反感”,马力解释,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鸟类时,各种形式的“诱拍”行为会增加鸟类意外伤亡的风险,投喂食物可能导致鸟类改变自然迁徙规律、居留习性和集群行为,威胁鸟类的生命安全。

在拍鸟圈中,年轻人并不多见。拍摄期间,一些年长的摄影爱好者很乐于同马力交流、分享。令马力印象最深刻的是,许多摄影爱好者已经拍摄鸟类十几年、二十几年,大家感受最深的是,近些年北京的鸟类数量越来越多,“这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密切联系”。

经常在玉渊潭公园拍摄的一位摄影爱好者表示,之前这里多是绿头鸭,如今,白骨顶鸡、鸊鷉、苍鹭、黑天鹅等鸟类也都十分常见。

以凤头鸊鷉为例,其对水体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如果某地区凤头鸊鷉的数量减少,可能预示着当地出现了水体污染、湿地遭到破坏等问题。因此,凤头鸊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物种。

北京地区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0.17%,鸟类物种数却超过了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中记录的最新数据显示,北京野生鸟类已达到519种,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年轻人特别少,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共同构筑鸟类多样性保护网络。”作为一名生态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马力期待,眼下关于拍鸟、观鸟的热搜不仅仅是短时潮流,也不是局限于某个小圈子的爱好,而是能够唤起每个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意识。

编辑:王静远责任编辑:李夏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