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你好,代表丨如何吸引年轻人回流工地?代表建议协助进城务工群体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面孔 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6日 16:01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吕媛媛):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机电安装分公司水电队队长谭双剑提出建议,希望协助进城务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建设者,谭双剑见证了过去十多年京津冀地区的快速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大兴国际机场、雄安站……由他参与建设的多座建筑,许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热点工程甚至城市新地标。

谭双剑(左五)在工地上 受访者供图

谭双剑(左五)在工地上 受访者供图

谭双剑于1996年离开家乡河北邯郸市,独自到北京闯荡。那时工作机会少,他没有太多的选择,和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年轻人一样,他选择进入建筑工地,成为一名水电工。

1998年,谭双剑组建了自己的施工团队。他带领团队从小工程做起,逐渐从建筑施工一线转到了管理层。

如今,谭双剑的水电队伍,多的时候能有上千名工人。2023年,他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带着为建筑工人谋福利的议案走进人民大会堂。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是城市中的一名普通建设者。“我不会用电脑,文化水平不高,我喜欢工地的氛围,在这里我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显示我的能力。”

2007年,谭双剑参与建设的“鸟巢”项目全部完工。2008年1月,“鸟巢”钢结构照明首次点亮,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谭双剑至今无法忘记,“感动得流下泪水,(这种经历)让我特别有底气,特别骄傲自豪”。

作为一名基层代表,谭双剑最关注的就是进城务工群体。多年来奔波于建筑一线,谭双剑发现如今在工地上很难见到30多岁的年轻人。他说,近年来,工地上的收入虽有显著提升,但如今社会上职业选择日益多元,新兴的快递、外卖、代驾等行业薪资水平不低,导致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愿意投身高强度的建筑工作。

“将来建筑口肯定还需要工人。”如果未来年轻人依旧不愿意到工地工作,而父辈那一代的建筑工人又受年龄或身体状况的限制不再适应工地环境,“那建筑行业很可能出现年龄断层的现象”。谭双剑认为,缓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改善进城务工群体的福利,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流到建筑施工行业。

随着时代发展,新一代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和父辈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已大不相同。谭双剑说,父辈那一代的进城务工群体大多数都“念着家里的二亩地”,他们在城市打拼多年后,最终还是会选择回到家乡。但像他一样,甚至比他更为年轻的一代人,习惯了都市的生活,早已回不去故乡。

谭双剑在工地上 受访者供图

谭双剑表示,对于有意愿、有能力留在城市的进城务工群体而言,如果想要留在城市,目前,他们在子女教育、户籍、住房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限制和困境。

“我们最关心的首先就是子女上学的问题。”一些离开家乡的年轻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有的老人缺乏良好的教育观念,经常让孩子玩手机等电子产品,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不利。

眼下,在很多大城市的学校,外地户籍人员子女想要办理入学手续比较复杂、繁琐,入学门槛也较高。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入学的关键因素是户籍问题,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工作所在地户口,他们的孩子无法就地参加高考。“返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人员流动频繁,来回奔波不便。”谭双剑说。

虽然很多城市目前已经实行积分落户等制度,但准入门槛较高,而且对申请人社保年限有要求。大部分学历较低,且没有固定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很难满足这些条件。

针对这一情况,谭双剑希望能够加大政策帮扶力度,降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门槛,放开考试学籍限制,确保这些孩子能够平等入学接受教育。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畅通参加社会保险渠道。

“我觉得人才不分等级和层次,只是社会的分工不同。”谭双剑希望能够深化城市户籍落户制度改革,放开和优化城市户籍落户准入条件,协助进城务工群体在城市安家,与市民共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待遇。

编辑:邢斯馨责任编辑:李夏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