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彭俊):汪姝丽是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秦许乡卫生院的一名基层医生,今年是她成为乡村医生的第六年。
汪姝丽是一名95后女孩,岷县本地人,201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专业学的是临床医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报志愿那年她选择了报考免费医学定向生。
她是慢热的性格,再加上乡里年轻人很少,刚到卫生院工作时,她并不太适应这里的环境。随着工作时间越来越久,她意识到基层条件虽然艰苦,却拥有在大医院难以收获的“额外的馈赠”。
汪姝丽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心态。她先后放弃了到兰州某三甲医院规培和调回县里的工作机会,成了他们学校同专业同级学生中目前留在乡里最久的人。
乡镇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最后一公里”的医疗卫生服务。汪姝丽介绍,基层医生的日常工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临床收治病人;另一类是公共卫生方面的项目,譬如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对儿童发育状况进行随访,对老年人进行体检等。
岷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麓,属高原地貌,平均海拔2700米,牧区牧民们饮食以高热量、高盐食物为主,因此许多老人都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在跟随村医随访的过程中,汪姝丽发现,有的老人及其子女都不识字,常将降压药与感冒药弄混。大多数老人都没有坚持服药的习惯,“今天难受了就吃,明天好点了就不吃”。因为不按时服用药物,在老人家里时,她经常会看到落满灰尘的药盒,甚至有的药物已经过期一年之久。在她看来,很多时候,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并不是硬件设施,而是健康知识的缺乏。
有一次,汪姝丽和村医一起下村进行高血压随访,在路上碰到一位村民,对方说他奶奶在山里,“每天都感觉晕乎乎的”。他们把奶奶接到山下,奶奶血压很高,后来得知老人喝的药不对症,再加上身边子女健康意识比较淡薄,日常缺乏监督。汪姝丽和村医给老人开了降压药,叮嘱她用药的注意事项,还特意把每天要服用的药单独包好放在一起。
那天从山上下来后,汪姝丽一直惦记着这位奶奶,后来她又找时间去了一次对方家里,老人见到她很高兴,把家里的土鸡蛋塞给她,她很感动,“我能看出来那个鸡蛋对她来说很珍贵”。
每次下村为老人问诊时,许多老人都会热情地留她在家吃饭,曾经还有一位视力不好的老人,费了很大的功夫给她纳了一双鞋垫。正是在乡村遇见的这些善意,让她变得舍不得离开。
她刚到医院工作时,得知很多来看病的老人身上没带够钱,就会去找老院长借。从县里到乡里的上班路上,如果碰到赶集或者看病的老人,老院长都会捎他们一程。乡村相对简单的环境,让她能够在毕业多年后依然保持着学生时代的赤子之心,“很幸运,也很珍贵”。
汪姝丽觉得学医能让自己收获幸福感,而在乡村做医生,这种幸福感会更加强烈。和大医院相比,基层医生服务的群众相对较少,尤其是村医,对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都十分熟悉,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情感连接也更加紧密。
汪姝丽喜欢摄影,经常下村为老人们拍照,“把奶奶们当成小女孩去拍”,她很珍惜能拥有和老人在病房之外的回忆。她将为老人拍摄的照片发到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评论称“这是一种很新的医患关系”。
在汪姝丽看来,和很多同学相比,自己并没有达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标准。她认为精神满足同样重要,而在乡村,她收获了这样的满足。
编辑:王静远责任编辑: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