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焦点访谈 | 非遗:传承瑰宝 延续文脉

新闻频道 来源:央视网 2022年06月03日 22:0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传统民俗,也是一项我们要保护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周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端午节,人们赛龙舟、包粽子、佩香包,这些民俗活动都是国家要保护传承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是江苏省徐州市的马庄村,端午节前夕,村里的香包文化大院比往常更热闹,游客们纷纷选购各式传统中草药香包。

向游客介绍香包的老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英。王秀英今年83岁,她从小就喜欢手工制作,12岁便跟着祖母和母亲学习做香包,至今70多年。

王秀英制作的香包形状敦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造型立体、栩栩如生,内置20多种精心选制的中药材,香味独特、持久。题材上多是喜庆吉祥,能够寄托人们祈求祥瑞、辟邪驱瘟的美好愿望。让王秀英没有想到的是,她制作的香包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徐州马庄村考察,看到王秀英制作的香包,连连称赞“真不错”“很精致”。 

现在,总书记点赞的真棒香包已经成为马庄村香包中最受游客喜爱的品种。它的创意来源于王秀英她们做针线活时用来插针的针棒。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总书记非常重视保护传承传统手工艺非遗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认为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

王秀英的孙女孙歌尧和王秀英一起直播推销香包,2020年大学毕业后,孙歌尧就一直跟随奶奶学习传统香包制作技艺,希望对传统的香包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加入时尚元素,让更多年轻人喜欢。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这几年马庄村大力发展香包特色文化产业。在王秀英的带领下,全村有400多位妇女跟着王秀英学习香包制作手艺,带动周边村妇女就业达到3000多人。2021年马庄村香包产值达800多万。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到地方调研时,经常专门考察非遗项目,特别是对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非常关心。在海南黎族村寨,习近平察看黎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四川成都市战旗村,习近平察看蜀锦、蜀绣等手工艺品展示,还自己花钱买下一双当地非遗项目手工制作的唐昌布鞋;在贵州毕节市化屋村,习近平走进扶贫车间,了解发展特色苗绣产业;在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习近平考察制陶工坊,叮嘱土陶烧制传承人要把手艺好好传承下去。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陶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母先才说:“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这几年间,我们村结合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发展陶艺特色产业,把老祖宗留下的这门手艺发扬光大,不断创新。去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现在我们通过电商平台,我们花茂村的土陶产品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说:“借助于生产、流通、销售等有关手段将传统工艺以及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体现了生产性的保护理念。小手艺带来了大产业,很多发展成为乡村的特色产业,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特别是农民增收致富和文化振兴的一种共赢。”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展示一款能闪闪发光的创新藏毯。

星空毯是近年来圣源地毯推出的深受消费者喜欢的创新产品。其实,圣源地毯生产藏毯的最基本工艺来源于当地加牙村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藏毯手工编织技艺。2006年,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运用现代新技术实现古老非遗技艺的创新发展,正是圣源地毯发展的目标。

2021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在生产车间,习近平察看原材料、生产流程、产品展示,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牙藏毯手工编织技艺的保护传承。

总书记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调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圣源地毯考察调研时,总书记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婷说:“总书记在视察时特别强调,要靠创新实现更好的发展。我们企业在这个领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通过这种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融合,无论是传统的图案还是现代非常时髦的图案,都是符合了现在市场上对于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传统手工编织加牙藏毯有十几道工序,一个工人一个月编不了一小块。为了实现传统非遗技能的现代化发展,圣源地毯引进了手工枪刺技术和国际上先进的高速织机。现在,他们不断创新设计工艺,推出个性化智能定制,设计图样从传统的几百种发展到上万种供消费者选择。

这里是位于广东省东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古城考察。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总书记考察的重要内容。在古城广济楼上的展厅里,习近平察看潮州非遗文化作品,观看非遗项目传承人代表的现场制作演示,并同他们亲切交流,了解潮州传统技艺传承情况。

潮州非遗资源丰厚,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非遗项目38项,市级非遗项目106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52人,具有整体性保护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潮州古城,习近平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广东省潮州市委书记何晓军说:“总书记还叮嘱我们,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去年开始,潮州以古城为载体,在原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了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这几年潮州投入了近29亿元整体性保护古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说:“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要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护的内容不仅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也包括了所属区域内的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这样的整体性对文化生态、文化生活的保护,无疑是更具有韧性、更长久、更高质量的大保护。”

广东省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沈建中说:“目前潮州古城得到了系统性保护,吸引了五万多居民在古城里工作和生活,使古城成为一座活态的古城。走累了,在古城里随处都可以停下来喝到一杯地道的工夫茶,所有这些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营造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谢华说:“总书记来到潮州以后,所有的非遗项目都发展很快,特别是朱泥壶,以前从几十个人在做到几百个人,现在是翻了好几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记得住的乡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我们相信,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定能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永远记得“回家之路”。

编辑:陈诗文 责任编辑:刘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