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从新时代、新矛盾看共产主义与大同社会思想的当代结合

新闻频道 来源:正义网 2022年05月16日 13:3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新矛盾作出了重大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一论断不仅精辟概括了何为“新时代”,更表明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即将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已经开启。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一论断不但符合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了理论自觉和时代内涵,展示了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实现了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社会图景的当代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又再度强调了这一论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大同社会古老思想的结合,表明二者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等具有内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人民立场与民本思想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同富裕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大同社会与“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相对应,是儒家政治大一统的最高理想,提倡“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态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体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政治境界,充分体现了仁民爱物、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关于新时代、新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其理论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坚持和发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更是对“重民本”等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继承和弘扬,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思维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科学构想与德治理想的结合。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多层次矛盾运动和质量互变,其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的观点表明,这一自然历史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大同社会思想以原始公有制为摹本,从天下、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构筑了理想图景。这一思想强调通过自觉的道德建设来达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状态,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其中的伦理道德、公序良俗、价值指向、用人思想等始终引领着中华民族上下求索的精神塑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具体描述,不仅与共产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同向同行,而且带有深邃的传统文化视野、鲜明的中华文明底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开了一幅大同理想历久弥新的当代图景。

  人类解放与天下为公的融会。《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实现,而实现的前提则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天下一体”的和合智慧,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包含着丰富的大同思想,如《诗经》的“乐土”,《墨经》的“尚贤”“尚同”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视野和关怀,已然超出“家族”甚至“国家”的外延,体现了天地之道、大公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的论断还包括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人类的担当。大道至简,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是共产主义最高奋斗目标和天下为公社会蓝图的高度整合。科学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当代结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组的理论支持和历史积淀。

  改造世界与经世致用的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需要经由实践不断推动社会变革。“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儒家学说从先秦发轫至现代转型,始终高度关注社会现实事务,倡导“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充满了“经纶天下”的实践智慧。大同社会思想不是简单抒发怀古之幽思,而是表达了孔子对“礼崩乐坏”政治状况的忧虑和不满,体现着批判精神。“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则表达了儒家以“仁”“礼”教化主动改造现实社会的积极主张。百年党史是一部实践史,伟大建党精神蕴藏于实践和奋斗。《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通过)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矛盾,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坚定理想信念,秉持家国情怀,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编辑:黄佐春 责任编辑:刘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