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3月5日,惊蛰节气,暖意渐浓。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连续第五年与来自内蒙古的全国人大代表亲切交流。在内蒙古代表团,从重要认识、重大决策到重大责任,总书记重点谈到三件大事。这些大事,既是国计,也是民生。
△联播视频丨习近平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经典话题” 常聊常新
2018年1月,习近平在内蒙古自治区全票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当年3月5日,他向代表们袒露心声:“我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今年的同一天,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这个熟悉的会场,7位代表面对总书记发言。
五年来,习近平在内蒙古代表团先后倾听了31位代表的发言,并展开交流。有些话题是常聊常新的“经典话题”。
今年首位发言的代表是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厅长张磊,他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向总书记介绍了近年来内蒙古在发展理念、路径、方式、目标等方面的做法和变化。去年,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就着重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张磊代表。(总台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来自乌兰察布市的郭艳玲代表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草原人,同时也是一名草业科技工作者,至今从事草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已经35年。围绕着加强草原生态建设,郭艳玲代表第二个发言,建议建设公益性草种质资源繁育基地。
生态文明建设,是总书记到内蒙古代表团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连续五年都有代表围绕这一主题与总书记交流。
△郭艳玲代表。(总台央视记者贾林拍摄)
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2018年第一次发言的主题是“走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次年7月,总书记赴内蒙古赤峰市考察时,专门邀请赵会杰来到马鞍山村,与多位干部群众代表一起座谈交流。今年再次发言,赵会杰谈的依然是乡村振兴。
△赵会杰代表。(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特色话题” 精准开方
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是内蒙古战略定位之一。过去四年,代表们曾多次向总书记介绍能源转型发展。总书记强调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在今年的发言中,来自煤化工企业的贾润安代表提出,要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贾润安代表。(总台央视记者姚瑶提供)
来自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的王晓红代表建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从前年的梅花代表、去年的娜仁图雅代表,再到今年的王晓红代表,三位教师都关注民族团结与教育这一议题。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多次谈到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王晓红代表。(总台央视记者卢心雨拍摄)
来自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的冯艳丽代表,根据内蒙古实际科研情况,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在内蒙古开展一些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二是促进人才向边疆民族地区合理流动。
△冯艳丽代表。(总台央视记者卢心雨拍摄)
同样作为科研工作者,来自知名乳制品企业的史玉东代表围绕“振兴民族奶业”作了发言。奶业是内蒙古最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去年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强调,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
△史玉东代表。(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重要认识:首次提出五个“必由之路”
3月5日,在认真听取内蒙古代表团7位代表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重点谈到三件大事,首先谈的是重要认识。
总书记指出,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我们更加坚定了以下重要认识。
谈到“必由之路”,人们最熟悉的可能是这一句:“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表达“必由之路”——“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开放是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必由之路”……
△2022年3月5日,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现场。(总台央视记者石丞拍摄)
中国共产党人总是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必由之路”,表达的就是对重要规律性认识的科学论断和高度自信。
△大会堂外,春意袭人。(总台央视记者石丞拍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10个明确”,这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首次提出五个“必由之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重大决策:“要做深做细做实”
去年8月,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时隔半年,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又浓墨重彩谈民族团结,足见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这是总书记当天谈的又一件大事。
总书记语重心长:“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
△2021年9月,内蒙古呼和浩特,清泉街社区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图/视觉中国)
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既是重大决策,也是重要结论。
这一次,习近平又提出了哪些要求?
他强调,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民族团结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润物细无声,点滴在心头。总书记多次指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只要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
△内蒙古呼和浩特,南茶坊小学编排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课间操。(图/视觉中国)
习近平还强调,要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总书记在去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就指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重大责任:“要见微知著”
习近平谈到的第三件大事,与内蒙古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紧密相关。
总书记指出,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在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上担负着重大责任。要见微知著,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战略思维,有效防范民族工作领域的各种风险隐患,切实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2021年1月,内蒙古兴安盟,执勤官兵在边防线上巡逻。(图/视觉中国)
总书记谈到了疫情防控。
当天国新办举办的吹风会透露,近两年来,中国境内发生的40多起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经过基因测序分析和流调追踪排查,都是由境外输入引起的。所以要把口岸城市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守好疫情防控国门。
内蒙古边境线长,口岸众多。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指出,要突出口岸地区疫情防控这个重点,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
△2021年7月,一列中欧班列驶入二连浩特国门。(图/视觉中国)
总书记谈到了能源安全。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习近平指出,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内蒙古乌兰察布,马群奔跑在辉腾锡勒草原。(图/视觉中国)
总书记谈到了反腐倡廉。
“当共产党的官,当人民的公仆,拿着国家资源去搞行贿受贿、去搞权钱交易,这个账总是要算的。”去年在内蒙古团,这番话振聋发聩。
时隔一年,总书记又作出部署: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加快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回归健康规范的轨道。
△1923年,内蒙古产生包括乌兰夫在内的第一批共产党人。这是位于呼和浩特的乌兰夫纪念馆。(图/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四个字寄语内蒙古——“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
守望相助,是内蒙古2400多万各族人民的追求,也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覃思 朱超
主编丨郁振一
记者丨王鹏飞 黎兵 贾林 姚瑶 石丞 修治国
视觉丨陈括 张晶 齐欢
编辑丨刘冲 闫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