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张恪忞 杨兆荃):“医学要做的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减轻或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让人们重获尊严,但医学并非万能。”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死亡质量。除了猝死的病人,现代医学对待其他病人,基本可以实现有准备的死亡,或许这才是离开这个世界的最佳方式。
如何评价一个即将离世之人的死亡质量?王岳给出了五个指标:是否与最爱的人相守最后半年的时光;是否列出遗愿清单,把想做而未做的事逐一完成;是否找律师立下遗嘱,避免不必要的财产争执和纠纷;是否给未成年的孩子录制一段视频,说出想对他说的话和祝福;在意识清醒时,是否选择生命终末期的抢救方案,比如是否签署拒绝心肺复苏抢救意愿书(DNR)、是否拒绝鼻饲营养等,选择一种自然离世的方式。王岳表示,无论是安宁疗护还是医学预嘱,都是在社会需求的背景下,给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在大众的认知中,相当一部分人会把安宁疗护和安乐死画上等号,其实不然。安宁疗护是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病人有尊严地离世。“往往从事安宁疗护的人并不赞成安乐死。”王岳指出,无论积极安乐死还是消极安乐死,都是一种作为的方式。因为即使是拔掉身上连接仪器的各种管子,也是一种作为,他们的共同结果是加速自然死亡的进程。而安宁疗护是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既不加速死亡,也不以延缓死亡为目标。它关注的重点不是医学范畴,而是心理和社会的辅助。
安宁疗护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王岳表示,推动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医保支持,安宁疗护在给病人提供尊严死亡的同时,可大幅度削减医保的资金压力,所以医保应考虑把安宁疗护服务和相关药物纳入医保目录;另一方面加快立法步伐,让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醒时,对未来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和临终时要不要接受某种医疗护理做出选择。王岳认为,这也是在制度上把医学预嘱变成病例中的一页。只要病人住院,他应该有权利来选择要不要使用那些昂贵的对抗性治疗和维持生命的药物及设备。此外,王岳进一步呼吁把医学预嘱电子化,方便信息修改、确认、互通。(校对 李英卓)
编辑: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