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这场重磅会议,为何所有人关注?

新闻频道 来源:玉渊谭天 2020年10月30日 17:51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

  这次重磅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30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全会精神。

  战略部署,考虑的不止5年,而是15年。

  中国,仍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着眼长远,谋篇布局。

  而此刻的世界,正陷入乌卡时代。

  乌卡,VUCA,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

  过去一周,疫情,仍在撕扯。

  全球新增了280万例新冠病毒病例,创下了自新冠病毒流行以来,周病例数增长最多的记录。

  过去一周,全球股市下挫。

  尽管无限制“撒钱”,美国还是一夜回到半年前——道琼斯指数,创下了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疫情何时中止,创伤如何修复,后疫情时代,世界要往何处去,都是未知。

  迷茫与目标,混乱与治理,无序与规划……

  中国,为何还能看得如此长远?何以保持既定的节奏?未来,如何发展?

  答案,都在公报里。

  数千字的公报,事关未来15年,每个字都经过千锤百炼。

  都是重点,更要会看重点。举棋未来,首先要看清形势。

  有一句话,直接回应了不少人的迷茫: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的大势,仍是战略机遇期。

  这个整体判断,在今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上,就已经埋下伏笔: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

  用词的细微变化,传递的是更积极的信号。

  但一以贯之的信心背后,还有理性的考量。

  在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和这次公报里,提到过一句相同的话:

  机遇和挑战正在发生变化。

  挑战,正在增多。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疫情带来的冲击,不会在短时间过去,中国要打的是一场持久战。

  持久战,怎么打?

  可以看看公报里最高频的一个字,新。这个字,出现了66次。

  5年之前,同一时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新发展理念成就新发展阶段。

  5年过去,中国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正式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

  新发展阶段的路径,正是新发展格局。

  这次的公报,针对新发展格局,有这样一句表述:

  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

  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这个概念,短短几个月,新发展格局的前缀,发生了两次变化:

  从“逐步形成”到“加快形成”;从“加快形成”到“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

  用词,愈发笃定。路径,愈发清晰。

  就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跟谭主说的:

  “新发展格局,不是凭空而起,而是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历史基础,从制度体系到战略时机都已经具备很好的条件。”

  三个“新”,都在呼唤新发展规划。

  即将谱写的“十四五”规划,格外特殊。

  谭主注意到,这次的公报里,先说了十五年远景目标,再说了五年规划。

  曾多次参与五年规划编制的董煜告诉谭主:

  规划,一般都是把近期目标放前面,远期目标放后面。上一次做远景展望是“九五”计划,当时就是先说五年计划,再说远景目标。

  新变化,新思路。

  “十四五”规划,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远期展望和近期目标的结合体。

  望得越远,当下才能想得更清。

  谭主听过一个特别有趣的比喻,说中国人是一个交响乐队,一个乐章接着一个乐章演奏。

  曲子,正是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

  这次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会成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初稿。

  明年“两会”,“十四五”规划纲要将会正式出炉。

  谱写新曲,正在继续。

  中国用规划,引导和掌握了国家发展的节奏。

  这个节奏,在一些人看来,是经济增长。

  谭主翻阅了一些外媒的报道,他们对公报的关注重点,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目标上。

  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路透社记者也就此进行提问。

  但衡量中国发展,只有这些标准吗?

  谭主留意到,公报中,并未提出类似于“十三五”规划中“经济中高速增长”的GDP增速目标。

  相比于经济增速和体量,中国更在意的,是什么?

  谭主注意到几个信号。

  就在五中全会开幕第一天,工信部发布了一则针对政协委员提案的回复,结论言简意赅:

  积极考虑将5G、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纳入“十四五”国家专项规划。

  这一提案发起人是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

  他告诉谭主,制造业将决定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建设制造强国要坚定不移。

  制造强国这个词,也出现在了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公报中。

  与之一起出现的,是这样一句话: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格外强调“实体经济”,意义特殊。

  “十三五”规划中,对于实体经济的表述还是,“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从“夯实”到“着力”,分量越来越重。

  就在几天前,央行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这也是17年来“银行法”的首次大修。

  谭主注意到,《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写入立法目的。

  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格外强调制造业,正是要提高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创新。

  谭主注意到公报里,还有另一个新表述: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确实,科技自立,产业才能自立;产业自立,经济才能自立;经济自立,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自强。

  这一年来,对科技的重视与突出无所不显。

  就在这次五中全会举行10天前,中央政治局举行了第24次集体学习。学习的主题正是科技领域最前沿的话题之一: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

  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两个信号加起来,正是中国经济的新节奏,高质量。

  这个词,在公报中出现了9次。

  “通篇都体现了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这是参会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伟武最直观的感受。

  胡伟武,是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研制组组长。

  发展高科技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高质量,说的也不止是产业。它的另一面,也很有温度,对应的是每一个人的幸福感。

  被问及什么叫高质量,清华大学中国发展和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永恒给谭主说了一个词:

  赋能。

  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了人,自然也要越来越突出对每一个个体的赋能。

  五年规划,正是国家赋能个体,个体又与国家共振的载体。

  中国五年规划的指标设计很有意思。

  谭主往前梳理了一下,“十二五”规划的24个指标中,除了GDP增长率、服务业占比、城镇化率三个属于经济指标,其他不少都属于公共事务类指标。

  后者,都是与大家切身相关的衣、食、住、行等相关的指标。

  到了“十三五”规划里,一共有25个指标。

  4个是经济指标,4个是创新驱动指标,7个公共服务指标,10个是环境资源指标。

  大部分指标,普通人看得见、摸得到、闻得着。

  这让谭主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 ,说过的一句话: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12项“十四五”期间的重大任务,涉及生态环境、医疗卫生、就业创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的方方面面。

  最直接、也最抓人的,可能是这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在这个问题上,曾经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专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城乡和区域发展的陆铭特别提到一个词,平衡。

  谭主注意到,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共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晓晖特别提到,“(《建议》)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在发布会上也从就业、收入、教育、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方面进一步阐述了“人民”在规划中的体现。

  人民,贯穿于整个“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人民,也始终贯穿在每一个五年规划的执行过程中。

  就在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公布后不久,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

  这场会议,讨论了6件“小事”。

  放在首位的,是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

  考虑的是北方群众怎么过冬,用电还是用气;居民能不能承受这些支出;雾霾天能不能减少。

  事情,都很具体。但在习近平眼中,它们都是“大事”。

  普通人的一件件小事,就是中国的大事。背后的逻辑,这场会上也说得很清楚:

  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以人民为中心,是五年规划永恒的内涵。

  当今世界,仍在做五年规划的国家,已经寥寥无几。中国五年规划的特殊所在,正在于关注人民。

  这是五年规划,最恒定的目标。更是中国能保持发展节奏感的根本所在。

 

  五年,十五年,百年……都不会变。

编辑:戴萌萌 责任编辑:刘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