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炎炎盛夏,又进入蚊虫滋生的高峰期。7月26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通报的7月上半月全省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媒介伊蚊密度监测结果显示,近四成监测点存在风险。而上月全省报告登革热病例221例,去年同期这一病例数仅为26例。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严重者未及时治疗或致死亡。其进入高发季不仅敲响了防蚊警钟,也让防蚊产品成为坊间关注焦点。但从传统可燃蚊香、驱蚊花露水,到驱蚊贴、防蚊手表,甚至防蚊软件等“黑科技”,琳琅满目的防蚊产品在使用后,却总给消费者“不防蚊”之感。
是买到假货,还是遭遇了黑科技骗局?长期从事媒介蚊虫及其传染病防治研究、已“斗蚊”17年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陈晓光作出专业解释。
●南方日报记者 张玮
防蚊产品原理不同 效果参差不齐
在80后的童年记忆中,一盘盘圆形蚊香或是印象最深刻的驱蚊产品,且驱蚊效果较为明显,但长期使用气味呛人,且产生的粉尘和PM2.5微粒可能致呼吸道损伤。随着各类防蚊驱蚊产品逐渐增多,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蚊香的替代品。
记者走访卖场和浏览购物网站时发现,防蚊驱蚊产品从使用方式上主要有四类:一是通电加热型的电蚊香片、电蚊液等,其主要成分大多是除虫菊酯;二是喷洒涂抹型的防蚊喷雾、驱蚊液、驱蚊精油等;三是佩戴式的驱蚊贴(扣)、驱蚊手环、防蚊手表等;四是摆放在房间的驱蚊软件、超声波驱蚊器、灭蚊灯等,被认为是“黑科技”防蚊。
但从效果上看,几乎每类产品都被人诟病,其中尤以佩戴式防蚊产品“差评”最多。购物网站中,轻易可见诸如“完全没效果,衣服前后贴了8片,还是咬了一身包”“还高科技产品呢,一点效果也没有”“效果很不明显,这几天蚊子组团来,受不了了还是先把蚊帐支起来”等用户评价。
那么,上述产品都是以什么原理防蚊,真的可以防蚊吗?陈晓光认为,一般来讲,它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防蚊作用,但效果参差不齐,防蚊原理也不尽相同。
比如,蚊香、电蚊香片等是通过燃烧、电加热等方式将一些具有驱避蚊虫的杀虫剂挥发到空气中,从而起到赶走蚊虫、保护人体的作用。“如果是正规的商品、按照说明书使用,在一定时间内是具有较好防蚊效果的。”
驱蚊草、驱蚊精油、防蚊贴、防蚊手环等是将具有驱蚊效果的植物提取液、精油等直接涂抹或制成一定剂型黏贴或佩戴在人体上,从而达到驱蚊目的。“叮咬人的主要是雌蚊,其主要粮食是血液,特别是交配后,必须要吸血才能促使卵巢发育。而植物源驱避剂的效果有限,一般比不过雌蚊想吸血产卵的动力,导致消费者觉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防蚊产品‘不防蚊”之感。”
而对于防蚊软件等黑科技产品,陈晓光说,其防蚊原理一般是“模仿雄蚊翅频,以此驱避雌蚊”。“男人可以‘闻香识女人’,雌蚊则可以‘听翅动辨雄蚊’。但雌蚊一生只需和雄蚊交配一次,其受精囊即可储存终生使用的精子,因此当雌蚊怀‘二胎、三胎’时,再听到雄蚊翅频,就会逃离以躲避雄蚊的骚扰。所以,以此驱蚊也有效果,但只对已交配过的蚊虫有效,且非常弱,易使消费者有‘黑科技不靠谱’之感。”陈晓光说。
儿童孕妇使用的防蚊产品 建议提升无毒级别
在防蚊产品的销售上看,“时间持久性”和“无毒性”是两大卖点,前者会称“防蚊效果长达6小时,甚至12小时”,后者则以面向儿童、孕妇群体为主,标榜纯植物配方、安全无毒。
但是,也有人认为,杀虫剂既然能杀死蚊子,那肯定对人也有毒。果真如此吗?陈晓光说,防蚊产品是否有毒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制品只针对蚊虫独特的肠道结构,因而也只对蚊虫有毒性作用,对哺乳动物包括人是不会产生任何毒性效果的。而拟除虫菊酯的神经毒性,对人虽具有一定作用,但非常微弱,要使人‘中毒’,往往要服用上‘吨’的量,这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不可能达到的。”陈晓光解释。
他同时提醒,由于儿童和孕妇的“解毒”能力相对较弱,对防蚊产品中可能的毒性作用更加敏感,因而有必要对儿童和孕妇使用的防蚊产品进行标识,更加提升其“无毒”的级别。
防蚊产品的效果可以持续多久呢?陈晓光说:“从时效性来看,通过筛选高效驱蚊物质并结合缓慢释放技术,理论上是可以实现持久防蚊效果的,比如6小时是可能达到的。”
对于防蚊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或研发方向,陈晓光直言“很难预测”。“我个人认为,研发原则应是‘精准防制,绿色环保’,即通过对媒介蚊虫种群密度的精准监测,进行精准时间、精准地点、精准药械的消杀,以达到高效环保的防蚊效果。”陈晓光说。
气温高于20℃时 蚊虫易传播登革热
“登革热的流行规律还在不断探索中。目前看来蚊媒密度高、人员流动性大的地区比较容易流行。”陈晓光说。
事实上,早在一年多前,陈晓光就曾带领研究团队从实验室验证了温度会显著影响登革热病毒在蚊媒体内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前沿微生物学》杂志上。
“为何南方登革热病例多于北方?即使同在南方地区,不同城市的登革热流行差异为何也这么大?”自2014年广东爆发登革热疫情后,陈晓光就猜想,温度或不仅影响蚊媒种群的密度,还可能影响病毒在蚊媒体内的活跃度。
实验果然验证,温度显著影响登革热病毒在蚊子体内的复制和传播力。当温度低于20℃时,登革热病毒通常不能在蚊子体内形成感染和传播。因为病毒在蚊子体内的外潜伏期需要10—14天左右,只要有一天温度低于20℃,则可能阻断病毒在蚊子体内的传播链条。
“这一结论对未来登革热防控或有借鉴。目前,登革热预警体系主要依靠蚊媒密度,未来在大数据支撑的预警预报系统中,可将温度也作为一个重要因子纳入,当预报将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时,可以发出预警,加强防控;当温度低于20℃时,也提示大规模的流行即将结束。”陈晓光说。
但由于登革热至今未有特效药物和疫苗,陈晓光认为,对付它最好的办法只能是防蚊和灭蚊。“目前,经过科学研究证实的‘招蚊子’因素有爱出汗、体温比较高、呼吸比较急促、患脚癣、爱化妆、穿深色衣物的人。可以通过勤洗澡、减少出汗、着浅色衣服等方法减少蚊虫叮咬;家居可以安装纱窗、纱门、蚊帐来防护;户外活动、郊游登山时尽可能着长衫,裸露的皮肤可涂抹一些蚊虫趋避剂;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改善环境、清除积水、减少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陈晓光说。
因为雌蚊会把卵产在水中,从蚊卵到孑孓、蛹再变成成虫的7天到10天,整个过程也都是在水中完成,因此清除积水是“斩草除根”式的防蚊方式。
(刘倩希对本文亦有贡献)
策划统筹:李江萍 张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