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李文学)春天,3月里的岱海安然地嵌在山脚下,虽然还没有夏日碧波万顷的颜值,但孕育了一冬的生机已破冰而出。
岱海虽然叫海却不是海,而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大内陆湖和四大水产地之一,上世纪60年代初,面积达182.46平方公里,是乌兰察布市凉城县24万草原儿女的母亲湖。
它与呼伦湖、乌梁素海共同担负着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生态功能,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岱海”又一次被习近平总书记提起。
3月5日下午,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在强调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再次强调,要抓好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
而在一年前的同一天,同样是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习近平就强调,要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从“加快”到“抓好”,殷殷关切后是谆谆叮嘱。
因为这是中国列入规划保护的365个好湖泊之一,可是现在的岱海却“生病”了。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用水大幅度增长及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加大等因素影响,岱海水位加速下降,湖面也从1988年的120平方公里缩减到2016年的58.59平方公里,同时还出现了盐碱化程度加剧等病症。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再过10年至20年,岱海作为北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湖泊将会彻底消失。”2016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反馈意见,让人振聋发聩。
一时间,“救救岱海”的呼声四起。
2017年4月份,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复《乌兰察布市岱海水生态保护规划》。7月份,乌兰察布市确定了10项整改任务和19项具体工作内容,并对完成时限、责任分工、具体措施等作了细化。
但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时却发现,因思想认识不到位、治理思路不清晰、项目推进缓慢等原因,岱海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惭愧、自责和紧迫感情绪,重重地压在当地领导干部的身上。
中央环保督察组开出了两剂药方:一是强化责任,自治区发改委及地方党委、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落实好主体责任,确保取得成效。二是理清思路,对于资金短缺等现实困难,以及规划和实施方案“两层皮”等具体问题,要抓紧谋略。对规划和实施方案不能落实的项目应及时做出调整,对于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项目要抓紧实施。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主席布小林也分别作出批示。乌兰察布市立下军令状,表示要压实责任,坚决打好岱海水生态治理攻坚战。
2018年底,岱海湖面达到55.5平方公里,比2017年的55.1增加0.4个平方,是近年来首次出现的正增长。周边生态环境也持续向好,鸟类栖息数量明显增多。
今年,内蒙古将以科学权威的规划引领治理整改工作,把改善水质和增加水量必上的、经过评估论证可行的、前期工作成熟且有资金保障的项目往前排。同时把当下改和长久改兼顾好,为深化治理整改提供有力的项目支撑。对工作推进不力,进度明显滞后的;对推诿扯皮,消极应付,甚至失职渎职的,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雪未融,春已到。岱海正在“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