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思响哥荐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的这一理论术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被高频率使用,可谓是家喻户晓。党中央一直提倡的“统筹”、“协调”,便是这一思想的延伸。
纵览邓小平在各个时期关于“两手论”的具体表述,其主导思想是明确的: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而这,正是“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起源。
那么,如何从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科学把握从“两手论”到“五位一体”的演进脉络?今天,思响哥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为我们梳理。
“两手论”的起源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巨轮,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时代。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包括经济犯罪现象、贪污腐败现象等。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早已经消失的“黄赌毒”问题,特别是在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精神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实践证明,要保证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和政治建设。
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要在总任务的要求下,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要一起抓,这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
党的十三大以后,针对改革初期一度存在的“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邓小平同志明确认为改革开放十年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明显的失误,重申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两手都要硬。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并明确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概括起来看,虽然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提法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述,但是从本质上看,就是要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在改革开放中,要始终重视和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方面都要重视,都要抓好。如果从更高层次上认识邓小平同志的“两手论”,应当说这一思想是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一种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体现为物质文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包括了精神文明建设。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党和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加深,开始从“两手抓”战略方针向以“三位一体”战略布局转变,并在新世纪以后结合新时期的要求逐渐转变为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战略布局。
根据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政治体制改革,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并且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由此,“两手抓”战略方针正式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随后,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了政治建设的内涵;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党的十五大指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具体展开,始终服务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后,党和政府更加关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社会建设。
一方面,一些地方由于土地征用、转让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或者強制拆迁,利益补偿不合理不到位不及时,甚至官商勾结腐败,导致了一些群体性事件。这些问题损害了群众的合法合理利益,影响了党群关系和政府公信力。
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多样化日趋明显,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重要,各种非营利组织和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发展很快,需要纳入统一的治理体系之中,发挥好社会组织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因此,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和迫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分别论述了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新的历史性的成就,正式提出了“四位一体”思想。
随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努力适应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新生活的期待。在强调“四位一体“的同时,党和政府在重视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和生态建设的概念。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环境和生态破坏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就成为党和政府更加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同时要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被明确为我国发展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进而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战略部署。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强烈,对改变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以及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内容包括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方式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明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肯定了 “十一五”期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等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十二五”开局时期打下坚实基础,为后续发展建设提供牢固支撑。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党的十九大更是要求从全局高度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按照“五位一体”推进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关系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实践中坚决贯彻落实,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政治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在社会建设过程中,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美丽中国。
在实践中要认真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首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将新发展理念融入总体布局的全过程中。
其次,必须全面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将党的领导深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
最后,必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到实处、落到基层。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防止出现重经济、轻生态,重经济、轻社会等不均衡导向;在评价和考核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时,要注意加大对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和绩效的权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许光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许坤、硕士生佘欣艺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