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一直想来看看!习近平为何心心念念这个地方十一年

新闻频道 来源:央视网 2017年11月01日 12:4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金秋时节,碧空如洗,微风和煦。十月的最后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这一天距离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仅一周,也是这一天,习近平完成了一个埋藏心里十一年的心愿。

  “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在参观结束时,习近平动情而又严肃地说。

  他发表讲话的地方,是南湖革命纪念馆。这座纪念馆2006年6月28日正是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奠基。

  “从纪念馆奠基那一刻起,我就一直想着落成后要来看一看,今天如愿以偿了,确实深受教育和鼓舞。”时光如梭,习近平重回心心念念的地方,这一晃就是11年。

31日下午,习近平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31日下午,习近平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时针先拨回到12年前。

  2005年10月,南湖革命纪念馆扩建项目得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宣传部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同时被列为省级重点工程。

  2006年6月28日,建党85周年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率领省委几套班子为新馆奠基。在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浙江省、嘉兴市将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工程抓紧抓好。

  南湖革命纪念馆的扩建,是对“一大”史料的深入挖掘和整理,同时,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现代高科技展示手段,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过程。

  2011年,建党90周年前夕,新馆终于揭开面纱对外开放。尔后,总面积近两万平方米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激荡着成千上万参观者的红色情怀,成为人们补充精神营养的“能源基地”。

  “2016年,入馆参观106万人次,瞻仰红船56万人次。”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宪义说,“纪念馆就如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一部厚重的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这是习近平等在浙江嘉兴南湖边瞻仰红船。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习近平等在浙江嘉兴南湖边瞻仰红船。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这些都是习近平非常熟悉的地方。

  早在2002年10月,习近平刚到浙江工作,第一站就专程来到嘉兴南湖,为的就是“重温初心,坚定信念”。他说,如果我们的党员同志能够来到南湖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学一次党章,观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红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有助于“精神传承、思想升华”。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正式提出“红船精神”。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的署名文章,首次把“红船精神”提升到“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高度,将其归纳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一直以来,习近平身先士卒,践行着“红船精神”。

  众所周知,习近平非常喜欢到基层走走看看。无论到哪里工作,他总是要求自己先做一个学生:“到一个地方呢,就是先做学生。再一个就是吃透情况,不要盲人摸象,所以我来了以后,就是尽量地跑。”

  对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从西部贫困地区到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从东部欠发达地方到沿海发达地区,习近平从政经历遍及村、县、市(地)、省(直辖市)和中央党政军主要岗位。通过这种方式,他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民情政情。他常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他不忘初心,加强思想建设;以上率下,锤炼党员队伍;固本培元,夯实基层基础;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激浊扬清,推进从严治党……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中共一大到党的十九大,从中共第一个纲领、第一份决议,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从马克思主义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步接一步,从蓝图到现实,前所未有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进入新时代,需要新精神。“红船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文/祝新宇)

编辑:李丹 责任编辑:王敬东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