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新华社香港6月5日电 题:一个家族的20年
新华社记者 王欣
从福建到香港,从美国威斯康星州到香港……香港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施子清和他的四个儿子,心系祖国、扎根香港,投身“一国两制”事业20年,始终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香港“政协世家” 对国家和香港充满信心
近期,施子清和他的二儿子施荣怀、小儿子施荣忻在其位于港岛东的集团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个由施子清白手起家从纺织业发展起来的家族,在香港有一个特殊的名号——“政协世家”,“施门五父子,全家皆政协”,在香港商界传为佳话。
“父亲施子清做了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我现在是全国政协委员,亦担任北京市政协常委。”施荣怀对记者说,大哥施荣怡现任河南省政协常委,三弟施荣恒现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四弟施荣忻现任深圳市政协委员。
施子清垂范于前,四个儿子克绍箕裘,一直关心祖国发展与香港繁荣稳定,并在社会、民生、经济等多个范畴为国为港发展建设出谋划策、献一己之力。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香港一时出现了“移民热”。施家当时已是身价过亿的商界新贵,移民对于施氏父子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
是移居海外还是扎根本土?作为较早期从内地移民香港的实业家,施子清的内心很坚定。施子清召集全家人开家庭会议,“当时我说,如果你们要移民,我一定接受你们的意见,并且每人可以带走一笔家产。但我是不会离开香港的。”施子清回忆道。
父亲的提议让施家兄弟感觉有些吃惊,屋子里显得很安静。“其实父亲是在试探我们。”施荣怀说,我们都选择留在香港,并且只保留了香港身份。
“‘一国两制’的伟大就在于,国家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帮助香港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问题,并最大程度维护了香港繁荣稳定。”施子清坚定地说。
施荣怀说,当初对国家有信心、对回归有信心、对“一国两制”有信心的香港人,都是最终的受益者。
心系两地发展 施家代代相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施子清先后在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湖南、江西等地投资办厂,投资网络遍及全国。四个儿子分别在地产、投资、贸易、证券等行业深耕。在施子清带领下,恒通资源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进出口贸易、纺织、工业、房地产、证券业为主的多元化企业。
“家族生意越做越大,还是得益于‘一国两制’制度,得益于与内地的了解与合作,得益于我们对自己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施荣怀感慨地说。
施子清教导几个孩子投身“一国两制”事业,亦以身作则积极参政议政。他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及福建省政协常委期间,就如何促进海峡两岸暨香港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直抒胸臆、提交提案,给四个儿子以及在港的福建乡亲树立了爱国爱港的榜样。
1985年,施荣怀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毕业回港,帮助父亲和大哥一起打理家族企业。1997年香港回归时施荣怀36岁,“那时我埋头做生意,生活在自己的象牙塔中,是父亲嘱咐我多些参与两地事务,才造就了如今的我。”施荣怀说。
施荣怀于2015年牵头创立香港北京交流协进会。他说,成立这样一个团体,就是希望团结两地的有心人,发挥桥梁作用,扩大两地全方位交流合作,引导社会更加关注、更多参与两地的经济发展与建设。
紧抓内地机遇 望香港越来越好
施荣怀于2002年加入香港四大商会之一——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从会董、副会长再到会长,十几年间,不断带领商会成员到内地寻求合作。
“现在,虽然我已经从会长这个位置退下来,我还是要叫醒一些正在‘睡觉’的香港厂商,拉着他们到内地,跟着内地的企业一起‘走出去’。”施荣怀说,内地发展势头迅猛,香港人要抓住机会,赶上国家的发展列车。
“香港社会长期根植于世界市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铺开,香港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将成为内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超级联系人。”施子清说。
在当天的采访中,作为香港青年团体的领袖人物,施子清的小儿子施荣忻对两地青年工作的热诚溢于言表。
2015年,施荣忻担任全国青联港区副主席。当年底,在他牵头下,香港全国青联委员协进会应运而生。施荣忻说,协进会一直致力构建一个使港区全国青联新老委员加强沟通、加强联系的多功能平台,通过各种调研、考察活动,加强香港青年对国情的了解,加强他们对社会民生事务的关注,更鼓励委员建言献策,大力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维护香港社会长期繁荣稳定。
施荣忻说,香港青年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维护“一国两制”和香港来之不易的繁荣稳定,是香港青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香港青年的发展不应局限于香港,要放眼内地和海外的庞大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新机遇,发挥所长”。
“赤子之愿,是希望香港越来越好,我们施家有这个信心,亦愿为‘一国两制’事业奋斗不息。”施子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