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袁育堃)在河南省南部的罗山县境内,豫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北麓,坐落着总面积4.68万公顷的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一个以保护森林珍稀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分布鸟类315种,占河南省鸟种的80%。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里是中国白冠长尾雉之乡和东方宝石朱鹮重要的人工繁殖和野外栖息地。
2017鸡年话鸡,央视网记者主动出击,来到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同来探寻白冠长尾雉的世界。
白冠长尾雉堪称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明星,据了解,它是我国的特有珍禽,属于鸡形目,是一种森林益鸟,其优雅的体形、艳丽独特的羽毛极具观赏价值。尤其是成年雄鸟,其尾羽长达1.5米至1.8米,这种美丽超长的尾羽曾被用来制作京剧演员的头饰。近年来,随着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白冠长尾雉在野外已不多见。
在董寨保护区里,为了能够让“明星们”更好的繁衍,当地的工作人员承担了一部分饲养培育白冠长尾雉的任务。董寨保护区的杜工程师指着笼子内的几只白冠长尾雉说,圈养的白冠长尾雉通常会放进较小的笼子里,由于它警惕性非常高,一旦有外来物种靠近就会变得十分焦躁。“白冠长尾雉的脑皮比较薄,如果笼子太大了,它焦虑起来就会因撞笼子而流血,小笼子可以让它提不起速度来。”杜工程师表示,在饲养期间工作人员时刻都得观察它们的情绪,避免其他人接近它们。
饲养的白冠长尾雉都十分警惕,生活在森林里的野生白冠长尾雉就更加难觅踪迹。记者找到了在保护区工作了二十多年护林员的郭师傅,郭师傅有着很丰富的山林生活经验,对山林里的地貌特征、野生动物的栖息习惯了解的非常清楚。
郭师傅说,在常人眼里白冠长尾雉是一种很难让人靠近的物种。它的警惕性非常高,四五十米开外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它都会拔腿就跑,到了一个小山坡上还会展翅滑翔,一般人很难追得上它。要想接近它,就得摸清它的生活规律。
经过一番跋山涉水,郭师傅带着记者来到了一片落叶阔叶乔木林中,在这里郭师傅发现了野生白冠长尾雉的踪迹。“东北方向的山坡上传来了枯树枝被踩踏的声音,它们应该就在附近了,我们到这片林子里隐蔽起来。”通过细微的声音和对动物生物钟的判断,郭师傅就能够判断出野生长尾雉开始出来觅食。
“真是厉害了,我的师傅。”一刻钟的功夫,一只雄性野生白冠长尾雉缓缓走下山坡,并不断地四处张望。发现环境安全,后面的两只雌性生白冠长尾雉也跟下山来。只见雄雉站上高耸的大石块上,舞动起自己那修长的尾羽,并不时快速的煽动双翅,发情期的它们,希望通过此举吸引雌性的关注。
“雄性的白冠长尾雉长得要更漂亮,这是多年进化而来的。为了吸引雌性的注意,它的尾羽不断地丰满。”郭师傅谈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天敌们很容易发现它们。在早些年的时候,甚至引来了不少猎人的捕杀。
郭师傅表示,白冠长尾雉的尾羽会定期掉落,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惯后,可以在它们羽毛自动脱落的地方拾得,不少人用它的尾羽来做京剧的头饰,并不需要违法捕获它们。
近年来,董寨自然保护区已发展成为集物种与生态系统保护、水源涵养、科研培训、教学实习、对外交流与合作、科普宣传、生态观光、鸟类观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批批国内外鸟类爱好者来到董寨观鸟、摄影,记录下白冠长尾雉珍贵的生存生活影像资料。这些图片能让更多人了解白冠长尾雉,关注白冠长尾雉,保护白冠长尾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