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9月25日,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洼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落成启用。FAST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科学装置,由中国科学家创新设计、研发制造、组织施工,其设计和建设充分体现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推动中国天文迈入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执着地追求着更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因为对于射电望远镜来说,口径的大小至关重要。望远镜的灵敏度,即探测暗弱天体的能力,与其口径的二次方成正比;而其可探测宇宙空间的体积,即大约可探测的天体数目,与其口径的三次方成正比。简言之,口径越大看得越远,能够探测到的天体数目越多。
但是作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射电望远镜,仅仅拥有“大”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要足够地精准。宇宙中的射电信号极其微弱,FAST的设计目标是把覆盖30个足球场的信号,聚集在药片大小的空间里,在500米的结构中,反射面、索网、框架、接收器,每一部分的位移精度都要控制在毫米级,这是十分震撼的。
保证精准,关键在测控。“这么大的系统如果没有共同的时间基准、位置基准,是根本没有办法走到你想要的位置上。可能从外观上建成建不成看不到测控,但运行的好不好,能不能达到要求的指标,测控是关键。”FAST测控系统总工朱丽春说。作为FAST工程中唯一一名女总工,她一直用一个字来形容FAST,这个字就是“美”。
如果说“大”是FAST的“身”,那么“精准”就是FAST的“魂”。
FAST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反射面和馈源舱,反射面由4450块反射面板单元组成,其中包括4273块基本类型和177块特殊类型,厚度约为1.3毫米,每一个单元的间隙偏差要求控制在1mm以内。近距离看这些反射面单元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密布着5mm的孔洞。“布下这些孔洞,一是为了减少风负载;二是提高透光率,让反射面下能长草,避免水土流失。”FAST工程办公室主任张蜀新介绍。
在反射镜的上方,悬吊着的银色球体,它就是安放信号接收机的馈源舱,周边的六个支撑塔以及六根牵引着馈源舱的钢索,共同构成FAST的轻型索拖动馈源支撑系统。信号接收机,即“馈源”是用来接受宇宙信号的装置系统,馈源舱则是馈源的“家”。如果把FAST比作一只眼睛,那么馈源就相当于它的视网膜,所有宇宙信号经过反射面后最终都要汇集到这里。
FAST的一项创新就是球冠反射面可以在射电电源方向形成300米口径的瞬时抛物面,并使馈源处于焦点上。为了保证FAST能够精准地追踪到运动中的天体,重达30吨的馈源舱移动的精度要达到10毫米。
“如此大的尺寸要达到毫米级精度,而且要在约定的时间到达,这个是非常难的。”朱丽春说。
为解决这一难题,愈难愈进的科学家们串联了三级控制系统,第一级是运用钢索控制馈源仓位置,使精度达到48毫米。另外两级是馈源舱内的AB轴机构和6杆并联机器人,它们可以控制馈源接收机进行姿态和位置的调整,从而使馈源舱精确地达到反射面的焦点位置,将精度提高到10毫米以内。
目前,FAST采用的是高精度的激光测量系统,运用像“梅花桩”一样矗立在反射面之中的24个测量基墩与激光测量靶标,达到精准定位。“经过3年的测试,我们测量基墩的稳定性达到1毫米。”朱丽春说。
每一个数字都是科学家们用创新与智慧完成的一次飞跃,在今后的两年时间里,FAST将进入紧张的调试-试运行观测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为中国天文,乃至世界天文开启一页新的篇章。
(文/孟利铮 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