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电视台3月5日消息:今天,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开幕。下午一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翟惠生来到中国网络电视台演播室,接受了本台记者的专访。
作为从事两会报道整整二十年的新闻老兵,翟惠生委员从各个方面谈到了自己的“两会情结”:从记录新闻、见证历史的历程;到观点式新闻的报道特点;还有两会从国计到民生的不断变化。
以下为访谈节选。
中国网络电视台3月5日消息:今天,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开幕。下午一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翟惠生来到中国网络电视台演播室,接受了本台记者的专访。
作为从事两会报道整整二十年的新闻老兵,翟惠生委员从各个方面谈到了自己的“两会情结”:从记录新闻、见证历史的历程;到观点式新闻的报道特点;还有两会从国计到民生的不断变化。
以下为访谈节选。
主持人:我们把您请到央视网作客的消息提前挂了出去,征集很多网友的问题,接下来聊天过程当中也会通过,把一些网友问题带过来,请您给他们解答。我们知道您曾经担任光明日报的副总编高级记者,现在是中国记协的领导,您从一线报道者,报道策略的制订者,都参与全国两会,有网友想问您,从这些不同的视角,您觉得这些年来在两会报道中,从记者的装备,还有媒体采访的规模,上会媒体类型等等,都有哪些变化?
翟惠生: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如果说我和两会的情结,我当政协委员是这一届才当,到今年应该是第三年参加政协会,但是在此之前,我参加两会的报道,从1986年开始到2006年,整整二十年。二十年里面,我确实感到变化的核心是什么,新闻,记者记者,就是记录新闻的人,他确实是历史的见证。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确是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大变化的二十年,也是世界发生剧烈变化的二十年,而所有这些变化都浓缩在了为期半个月不到二十天的两会报道里面。您刚才所说的记者装备的变化,采访手段的变化,这个是很重要的,但是它还是一个表层现象,最深刻的变化我觉得就是每一年的两会它都是一种理论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和我们工作创新,以至于国际民生改革创新真实的记录。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两会的报道就是一个时代符号的强音,只有在这个时候,各方面人士都汇集到两会上,是一个大合唱当中都是高音符,都是精英,不论哪个方面的代表,无论是领导还是基层,肯定是大家选出来的,而且大家信得过的,也能代表说话的人,这里面他们应该都是高音区。所以我们的报道,每年两会报道都是浓墨重彩。这个里面我就感觉到新闻报道,两会的新闻报道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新闻报道,就是一句话,是观点式新闻。两会的场景报道,不是不可以找到,可以找到,活泼的场面,或者是讨论的镜头,大会的会场,但是它核心是观点性新闻。那么就是这个观点性新闻,我觉得就是刚才我说的,是体现出我们理论、思维、实践、工作几个层面,这个里面确实是变化太大了。大得我觉得作为一个老记者,如果你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你自己的思维跟不上时代潮流,你不能够跟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你把握不住当今国计民生的脉搏和规律,你报道搞不好。而且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我们编辑记者越来越知道要了解大局,在大局下做文章,在大局下思考。
什么是大局?就是总书记现在所说的,世情,世界的情况,党情,党中央的情况,国情就是我们国家的情况,还有民情。
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就是越来越把国计民生这四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开始一说两会,是以国计为主,国家之大计为主,党和国家提出什么政策,什么部署,什么思考,而后来,又把老百姓所关心的一些问题又反映到了两会上,特别是这几年,逐渐信号越来越强烈。而最关键的是,我们新闻界现在学会了用国计民生,不是成语,而是一个习惯用语,辩证的关系在新闻报道中确实处理的不错。
怎么叫不错呢?就是把国家之大计落在民生头上,换句话说,把国家大计,做老百姓能够听得懂,愿意听,而且能够入脑入耳入心的变成报道,而又把民生问题来折射出国家之大计。什么是民生,自来水管换了是不是民生,是民生,下水道漏了是民生,但是那是小民生,更有大的民生。包括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投资,贷款,就业,楼市,股市,房市,入学,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等都是民生问题,而他没有孤立去看民生,而是和国家大计结合起来了,所以国计民生确实要联系在一块儿,里面有必然和辩证的关系。
责编:王璐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