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朝闻天下):据此间消息人士透露,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有关各方18日就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最后文件达成一致,大会可能于当地时间午夜前后闭幕。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当天晚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证实说,经过12天的艰难谈判,各国就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取得了突破。
奥巴马说,当天通过的文件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最终文本仍在起草中。
从7号开幕,到18号结束,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声音通过媒体的电波传遍世界的角落,回顾这次会议,它就像是一部情节曲折的连续剧,跌宕的剧情和人物间的冲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7号,各方代表在开幕式上相继亮相,围绕资金援助、减排目标阐述各自的观点,略显平淡的发言中暗流涌动,预示着本次会议将充满曲折,但纵观各方言论,“期盼本次大会最终达成一份有约束力的协议”成为共识,为力促各国代表达成协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一连用了六个“请”字。
然而,就在会议进入第三天时,一份由发达国家“暗箱操作”的协议草案“丹麦草案”引起了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抗议。草案背离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一些发展中国家设置了减排义务,却弱化了发达国家提供资金的义务。
与会场内谈判进展之缓慢相比,12月5日落户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北极熊冰雕融化速度却很快——这一原本栩栩如生的雕塑,9号已露出金属头骨。
11号,会议第5天,气候变化两个工作小组《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分别提交了自己的官方草案。
然而在减排目标和温度控制上,两份草案要么留白,要么给出多项选择。而围绕着减排目标和资金支持等核心问题上,各方的分歧日益扩大。
当天,针对美国代表提出中国应当承担与发达国家同样的减排义务,中国没有资格获得资金支持观点,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予以了直接驳斥。
12号,会期已达半程。围绕关键问题的谈判步履维艰。与会场内的沉闷相比,会场之外的哥本哈根街头,却很活跃。12号是全球67国的515个组织发起的“大游行日”,有约5万名来自全球各地的环保人士和普通民众走上街头,呼吁有关国家采取切实措施促进达成最终协议。
14号,会议进入实质性谈判,各方分歧也越来越明显,冲突更是无法避免。当天,基于对发达国家减排不力的强烈不满,以非洲国家代表为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发表了措辞强硬的讲话,浓重的火药味甚至导致局部会谈一度终止。
15号和16号,又有两份新草案浮现,但由于避开关键问题和违规操作,遭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致指责。
17号,会议进入关键的“沸点”时刻。当天的议程从早8点排到了凌晨2点,堪称本次大会最漫长的一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当天指出:“只有联合国气候谈判两个工作组提出的文件,才是大会讨论唯一的基础。”至此,有关会谈重新回到“双轨制”下继续进行。而围绕资金援助的问题,也有一些新的“声音”出现。
这是美国第一次表示发达国家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期气候资金支持,但对于美国的出资份额和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希拉里没有正面作答。
从17号午夜到18号凌晨3点,来自26个国家的领导人就气候变化大会最终文件草案进行讨论。这一尚未定稿的文本内容包括给全球升温幅度设限和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援助等,却没有提到发达国家2020年前的减排目标。草案还说,今后将就一个或多个具有完全法律效力的新协议举行谈判,务必在明年11月下一届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前达成协议。
********************* 延伸阅读 *********************
协议的初步达成为哥本哈根会议之后,特别是明年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的谈判奠定非常好的基础,整个大会应该画上成功的句号。 [观看全部视频]
责编:刘一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