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炎热的夏天,湿热难受,没有空调,我们一家扛着顶楼的暴晒在老房子里过着非常普通的一天。拿着我爸给我的2块钱,买了啤酒和一根冰棍回家后,我定眼一看,电视机里有个小女孩在杠上转来转去。不久以后,我知道了比的是高低杠、那个女孩叫莫慧兰,这也是我对奥运会最初的记忆。
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的年代,我受家人的影响在年少时就关注体育项目。起初是大人看什么我看什么,后来有了自己想看的比赛,从不懂到懂再到喜爱,我觉得我很幸运。我把体育当做是一种爱好、一种寄托,几乎什么都看,懵懂之后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喜欢的队伍,成为球迷。在我平庸的学生生涯中增加乐趣,让幼稚又孤独的心聊以慰藉,这一切都是从奥运会开始。
从此以后,每次说到体育,我都显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仅是认真的看比赛,也会很大声的跟别人说,有语速加快的激动,也有不懂装懂的尴尬。可毕竟,和大多数人相比,我仍然是个异类,加上我又是女生,在同学中可以和我谈论比赛的人少之又少。不靠分享来彰显自己的爱好和一点点“与众不同”,对青春期的我来说简直残忍。更悲催的是,不同于很多男生喜欢力量或技巧类张力十足的运动项目,和许多女生一样,只是因为有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而关注某一项比赛,我看的又多又杂又不精。所以,奥运会几乎成了我的节日,那么多有趣的项目,最高水平的比赛,国家之间的竞争,民族情怀也的得到了最好的释放。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于奥运的记忆越来越多。2001年,中国申办夏季奥运会成功,当萨马兰奇先生宣读北京成功的时候,兴奋之余我跑到阳台哭了出来;2004年,我和老爸半夜两点爬起来看刘翔的110米栏决赛,我爸轻描淡写的说肯定没戏,冲过终点线的时候我们爷俩都情不自禁地大喊了起来,换来了熟睡中的老妈一顿批评;2008年,我盘算着手上的零花钱,拮据之余又没有理由找家里要钱去北京看喜欢的球星比赛,最终在家里看了整整两个月的电视,第一次感受到了没有时差的奥运会。
中国是个体育大国,国人在奥运会中的存在感也大大提高。在许多项目上的绝对实力让人望而生畏,在一些项目上的突破也值得称赞。尤其是团体项目,取得的集体胜利来之不易,更能触动国人的神经。然而,有成功就会有失败,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看了这么多年奥运,我看到过太多功亏一篑、折戟沉沙的故事。有老将坚持三届毫无斩获的失落,也有新人一战成名的喜悦。已经到了奥运会这个级别,决赛圈最高水平的较量,实力之间的差距不可能悬殊,而能否站上最高领奖台,确实需要那么一点运气。
我们为中国健儿呐喊,也为冠军欢呼。然而,奥运会并非成王败寇,这项人类社会罕见的杰作,并不仅仅只为书写下胜利者的名字。奥林匹克精神源远流长,是通过一个个参与者传递下去的,不是去证明体育的伟大,而是体现了“人”的价值。坚持、梦想、突破、希望,几乎所有正能量的词你都可以从这项赛事中得以印证,几乎每一个运动员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并不是为了去感动别人,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其背后的艰难几乎无法想像。
第一次知道丘索维金娜是在体操世锦赛上,后来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也看到了她。尽管之前就听说过她的故事,再次出现在高级别比赛中,还是让我很惊讶。30多岁,德国运动员,为了给身患白血病的儿子治病,退役后重返赛场。为了奖金,原籍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丘索维金娜代表德国参赛。2012年,她再次站在奥运赛场上,由于儿子的病情有所控制,她说她这次终于可以好好享受奥运会了。
李宗伟,中国人不会陌生。李宗伟职业生涯拿到的冠军不少,但如果没有林丹,他的成绩单将璀璨夺目得多。连续三届奥运会都屈居亚军的他,身上多了几分“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情,马来西亚想拿到奥运历史上首金的希望再次被搁浅。只是,这样的运动员你无法不对他产生尊敬,哪怕是对手。
这些只是奥运赛场一个个很小的缩影,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曾几何时,我也会为奥运奖牌榜上的排名座次欣喜若狂,满足于金牌至上的自豪感。简单粗暴地只关心自己国家队员的输赢,成功便褒奖、失败则谩骂,几乎是我们上几代人对于奥运会最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参与普及率提高,中国在2008奥运会成绩达到了巅峰,国人对于体育的观念也有所转变。从只关注结果到真正欣赏竞技体育之美,越来越成为普通人关注奥运会的诉求。
里约奥运会倒计时100天,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漫长所以珍贵,每到来临之时,难掩喜悦。无法像运动员去真正享受比赛的我,仍然会守在电视机前,咀嚼着自己的兴趣所带来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