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的经济建设进入新常态。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智慧城市战略,既顺应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又高度契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徐振强:智慧是未来城市的新常态
  • 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这一既定目标已经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算起,我们距离达成这个目标还有5年时间。

  • “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

  • 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试点性建设,一方面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建设和谐宜居、高效便捷的城市提供了技术准备,另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增长、城镇化的粗放发展等积累下的“城市病”需要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来解决。

  • 而这与国家整体的区域发展战略互为表里。《纲要》指出,要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5年时间,我们还需要做什么?还有哪些没做到?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振强作为住建部“十三五”科技战略规划“智慧城市”编写组的成员,分享了他的研究和思考。

  • ICT:智慧城市的过程变量
    徐振强(中)参加2016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全球市长创新论坛(图片来源于网络)
  • 在这个词组里,“城市”是本体,“智慧”是形容词,它们的关系显而易见——“城市”为体,“智慧”为用。

  • “ICT是对智慧城市概念理解的一个过程变量,还存在可以探讨的空间。”徐振强所说的ICT是信息(Information)、通信(Communications)和技术(Technology)三个英文名首字母缩写,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成的一个新概念和新技术领域的通称。

  • 徐振强认为,ICT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做了很多有益实践,反映了智慧城市在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 2009年,“智慧城市”的概念被引入中国。2012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牵头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陆续公布了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成为“十二五”期间推动和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277个。

  •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意见》要求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

  • 在“十三五”框架下,城镇化不再仅是简单粗暴的以GDP和人口划分,不再简单成为经济发展手段,而是转为更有质量的城镇化。ICT在其中显现出一种开拓性的力量,在国家“互联网+”战略和“双创”政策的驱动下,电子商务、智慧家居、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智慧教育等软硬件的技术和产品开发热度不减。

  • “近年来,我们的ICT产业在对智慧城市的科学化或者中国化的过程当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实践。但智慧城市远不止于此。”徐振强认为,智慧城市应当是一个由城市规划、管理、建设、运营维护等一整套的体系构成的自我感知、自我纠错以至自我调节的良好的人居环境。

  • 业界持这一观点的不乏其人。他们普遍认为,ICT无疑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强有力的技术动力,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在于手段,更在于思维方式。徐振强说:“在经济新常态下,项目思维要转为城市发展思维。过于偏重技术和单项解决方案,甚至复制到不同的城市,容易产生一些问题。”

  • 他认为,目前,智慧城市没有唯一的方案,也没有唯一的定义,每一个城市的问题不一样,每一个城市的发展诉求不一样。

  • 李克强总理很早指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注重质量的城镇化.必须更加符合人民意愿、符合实现现代化的需要、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

  • 协同发展 终结“城市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截至2016年6月23日9时统计,6月18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遭受的洪涝灾害已造成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1省(自治区、直辖市)47市(自治州)181个县(市、区)908.3万人受灾,50人死亡,18人失踪,47.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31.6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7800余间房屋倒塌,4.6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583千公顷,其中绝收68.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元。

  • 这就是“城市病”之一——内涝。为了解决内涝,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其核心是在新兴技术支持下,优化管理格局,提升雨洪利用效率,强化城市自然水系循环。

  • “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

  • “十八大”报告指出,城镇化是今后一个阶段国家战略之一,是影响我国未来20年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公开性,促进“多规合一”。

  • 上文关于城市管理的《意见》要求将城市管理的重点放在四个“着力”上: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

  •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但2015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城市发展模式上,开始面对严峻生态形势和环境压力。“具体到城市问题需要有一些综合的解决方案。”徐振强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行业协同、区域协同、政企协同和产城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非常重要。”

  • “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纲要》指出的是目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发展智慧城市的宏观背景。

  • 据统计,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这个巨大的市场也吸引着众多企业界的积极介入。其中,既有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也有抢占“双创”风口的新兴创业公司。这些企业的积极介入让智慧城市建设背后的产业逻辑更加有力。

  • “智慧城市发展背后更深刻的,是现代服务业的极大提升。”徐振强认为,城市政府在把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核心发展理念的时候,应围绕产业思维,拉动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2020年建设特色鲜明智慧城市,一定要落到城市问题的实处。”

  • 一言以蔽之,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实际,为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的积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