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次地震发生后,废墟中不可避免地会压埋着一些亟待拯救的生命。这个时候,救援队员犹如生死两界的生命使者,他们要在死海般的废墟里搜寻每一点稍纵即逝的生的线索。中国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队员王念法,就是这样一个废墟中的生命使者。
王念法的老家在革命老区,在乡亲们眼里,党员是正直优秀的人,是值得信任的人,母亲就希望儿子也能成为那样的人。2001年,王念法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选入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为中国首批专业救援队员。来到这个岗位上,王念法才越来越明白,自己曾经在入党申请书上写的“吃苦在前,模范带头”意味着什么。
“生命至上,多救一个是一个”
2002年,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作为第一批队员,王念法一直奋战在救援第一线,先后参加了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海地、巴基斯坦、印度等10多次国内外地震救援。
“生命至上,多救一个是一个”。在每一次救援行动中,任何一个废墟下的声音王念法都仔细留意,决不放过。他如生命使者为死亡边缘的被困者带来生的希望,以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方法营救出一个个宝贵的生命。仅在汶川地震中,王念法就亲手救出13个幸存者,并和队友们一起营救出49名幸存者。
“有人吗,能听到我说话吗?”每到一处废墟,王念法重复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在急难险重的攻坚任务面前,不论是钻废墟,还是爬高楼,第一个往上冲的一定是王念法。
汶川地震救援中,王念法曾在废墟下发现了女孩马小凤。由于有桌椅的保护,马小凤并没有受伤。但当时她身上的桌椅早已不堪重负,多待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王念法让其他队员在废墟外配合自己,他则将身体蜷缩在一面相对坚固的预制板下,用手一点一点将废墟清理出一个20厘米高的通道。由于无法完全钻到里面去,王念法便想到用梅花桩的方法来支撑废墟,他耐心地教女孩用输液导管来丈量废墟内的高度,请外面的队员帮着锯木头……就这样,几个小时过去。“当时余震不断,在那个狭小的通道里,我随时都可能和马小凤一起被埋在废墟里。”王念法回忆说:“但我知道,自己绝对不能慌,更不能怕,稳住才能救人。”最后,5个梅花桩被他一一立好,通道被打开,马小凤成功获救。
救援背囊放办公室,有任务抬脚就走
王念法的办公桌下总是放着一个救援背囊,只要执行任务,王念法抬脚就走。速度最快的一次,6点半来的通知,7点半王念法和队员们已经集合完毕,8点半队伍整装出现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
王念法曾经的队友说,王念法曾教他,“要有任务别打电话,就发条短信,只要一打电话,就放不下了。”一条短信也只有三个字:有任务。按完发送键后,他立刻关掉电源,把手机丢到行李里,再不打开。
王念法有记日记的习惯。如今,他珍藏了20多本整整齐齐的救援日志,里面仔仔细细记录着每一次救援任务的时间、地点、方案、救援过程,密密麻麻地画着各种图表、小人和废墟图形、破拆路径。王念法说,这些宝贵的经验能帮助他救出更多生命,也能让他更好地思考灾害,面对死亡。
“生死一样都是人,逝者也有尊严”
地震救援这一高风险的职业对人有着极高的要求,体能是基础,技术是保障,但最关键的,是勇气。每一处地震现场,到处是断石瓦砾横飞、燃气管线裸露的险情,在余震不断的威胁下,随时有着被掩埋、被炸伤的危险,而在搜救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遇难者尸体,更是持续挑战着援助者的心理防线。
“生死一样都是人,逝者也有尊严。”王念法从不在救援现场换衣服、刮胡子,直到救援结束后才做这些。这是他保存记忆,告慰亡灵的方式。
2011年,在赴新西兰救援行动中,中国国际救援队分配到的任务是在新西兰国王教育学院实施救援。这座大楼属于垂直坍塌,里面的受困者根本没有任何生存空间,其中掩埋着许多中国留学生。“我们就是希望能完完整整找到遇难者的尸体,但无奈天不遂人愿。”王念法说,大楼坍塌后,随即因瓦斯爆炸引发大火,把很多受困者直接烧成了骨灰。在这种困境下,王念法没有放弃,他带领队员清除废墟,像考古专家一样,用筛子把混杂在砖块中的骨灰一点一点地筛出来,整整齐齐放在袋子里,交给守候在废墟前的亲人……
1980年出生的王念法,却已经两鬓花白。他说,他现在只想和同事将救援事业持之以恒地干到生命的终点。地震虽然无情,但只要党和国家召唤他,人民需要他,他就会义无反顾地冲到最前线。
“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如果你身边有行业中涌现出的先锋人物,欢迎向央视网推荐。 投稿邮箱:17145236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