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不如医联体 医疗业的“共享”是这么玩的
2017-08-18 第185期 小编说新闻

医联体示意图(来源:网络)


       最近,有这么一条新闻成功吸引了笔者的注意。某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医疗质量和可及性的全球排名,其中,近25年来,我国从第110位上升到第60位,医疗服务的区域差距缩小了5倍多。

       此排名已经受到国家卫计委官方认可,同时也是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彰显。这一成绩得益于医联体、家庭医生等制度的推行,以及正在逐步形成的不同层级医院相互协同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医联体并不是个新名词。早在2013年,医联体就成了“医改热词”。2016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而五大医疗卫生制度之一就是分级诊疗制度,在分级诊疗制度中,重点有两大抓手:一是医联体建设,二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 时隔一个多月之后的国务院常务会,李克强总理对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进行了部署,指出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因地制宜探索医联体建设。4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专门就《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进行了解答,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一系列动作表明医联体建设不仅是潮流的大势所趋,也是医疗改革的必定方向。

       那么,医联体是个什么“组织”呢?简单说,就是一家三级医院牵头,联合辖区若干个二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1+X”医联体。这样的好处呢,就是可以纵向整合医疗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

       讲真,我国三级医院的挂号费和诊断费简直是太良心了,10多块钱就可以得到专家教授级别的医生进行的诊断服务,这样就造成了有些患者小病、常见病都要往大医院跑,占用了大医院的医疗资源,以至于本来就非常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而那些真正需要的人一号难求,于是黄牛滋生,天价号满天飞,网上一片怨声载道……医联体的出现,就是让这些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同时,提升社区服务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和覆盖率。

       您不舒服了,先去楼下社区服务站瞧瞧,若病得不厉害,那当时就给解决了,用不着往大医院跑了。如果不幸挺严重,那社区服务中心可以立即联系医联体内的上一级医院进行转诊,再严重那就往再上一级转移,如此转诊还省去了您自己去医院排队挂号的时间,做到“大医院看大病,小病留基层”。当然,您在大医院结束了治疗需要康复的时候,也麻烦您到下一级的康复医院进行,留出资源给下一位需要的患者,这就是“分级诊疗,双向流动”。如果您担心基层医院有概率误诊,没关系,咱们有三级医院的优秀医生下到基层为您诊断,或者通过互联网远程诊断,实现“患者不动资源动”,李克强总理在威海调研时强调的“以医联体之‘通’,破解群众看病之‘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作为医生又可以从医联体中获得什么呢?古话云:“术业有专攻”,大医院的医护工作者终于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解决更多的大病和疑难杂症,而不用在头疼脑热上面浪费时间,同时,挂号费和诊断费等体现医生价值的费用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有良知的医生谁也不想寒窗苦读十多年为药商打工)。而基层社区服务人员同样可以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为覆盖辖区的患者服务,一改往日“门可罗雀”的窘态,增加创收和收入。医联体中各级医院之间进行的人员流动,即可以提升基层社区服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又可以带动工作积极性。电视剧《心术》中,刘大夫为了给白血病的女儿筹集医疗费,偷偷到异地做手术,“开飞刀”,这在当时是明令禁止的,但是医联体的出现,让这个问题不再是个问题,医生具备在医联体所有医疗机构的行医许可,一把手术刀,畅通无阻。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互联网+”的时代,啥都讲究个共享,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医联体”概念就是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当然,若要让医联体切实发挥联动效能,还需要相关部门协同,解决联动的内在动力,加强利益引导。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努力寻求各方共识、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医联体的建设将不仅仅涉及医改,除了医疗资源下沉,还与养老等工作密切相关,所以,医联体的推进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祝新宇/文)